需求强劲 托市粳稻拍卖几近“疯狂”
自2009年3月24日以来,截止5月5日,国家已举办七场2007年产最低收购价粳稻竞价交易会,在众多企业的追捧下,竞价交易异常火爆,成交量累计已达120.88万吨,总成交率达96.9%。高涨的交易势头带动东北产区稻米价格持续走高,北强南弱格局越发明显。火爆的交易行情反映了
自2009年3月24日以来,截止5月5日,国家已举办七场2007年产最低收购价粳稻竞价交易会,在众多企业的追捧下,竞价交易异常火爆,成交量累计已达120.88万吨,总成交率达96.9%。高涨的交易势头带动东北产区稻米价格持续走高,“北强南弱”格局越发明显。火爆的交易行情反映了市场对稻谷的需求仍然较高,虽然国家有规律地在东北地区抛售稻谷,但短期内仍未能满足加工企业因库存偏低或零库存而产生的大量需求。随着国家陆续加大投放数量,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将逐步得到缓解,加之运费补贴已于4月底结束,产区价格也已达到一定高位,故南方企业的采购热情或将因此减弱,东北产区价格恐将受阻。
货源“炙手可热” 投放数量逐增
自2007年产托市粳稻开拍以来,成交均价自1995元持续上涨至2174元,近四期交易成交率均在97%以上,成交均价与比率节节攀升。截止5月5日,投放数量累计达124.73万吨。据中华粮网记者从吉林与黑龙江方面了解到,两地参加拍卖的企业数量均保持较高水平,而投放数量的逐步加大并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华粮网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市场可流通稻源依然偏紧,低库存或零库存成为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交易的主因。虽然投放量不断增加,成交量也居高不下,但受出库与运输时间等制约,所采购粮源仍不能即时填补企业对原料的需要,因此企业参与交易的热情有增无减;二是在国家调控下,一季度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回暖态势,企业开工率有所回升,从而带动了市场需求。随着东北产区粳稻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目前市场风险也正在积聚,中华粮网建议粮商切忌盲目抢购,追高宜谨慎。
“羊群效应”显现 成交率维持高位
随着市场粮源的不断消耗,以及国家临储收购、运输补贴等政策扶持,东北地区可流通粳稻粮源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粮投放又未能及时跟上,真正流入企业参与生产加工的粳稻数量还不多。在此情况下,“僧多粥少”的现状趋于明显,并导致部分企业购粮心情迫切,参拍企业数量众多且热情高涨。从成交情况来看,成交率一直非常高,除第三次交易外,其余六次成交率均在90%以上,且成交均价持续上涨。其中,5月5日的交易会成交率更是达到了99.98%,几乎全部成交。这既显示出了企业积极入市采购的热情,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稻谷现货市场供应暂时相对趋紧的局面。
市场粮源不足 成交均价节节攀升
据中华粮网监测,近期,东北地区粳稻价格迭创历史新高。其中,5月5日的交易会成交均价达每吨2174元,较3月24日的首次托市粳稻交易会成交均价提高179元/吨,较3月31日的拍卖均价高248元/吨,上涨幅度达12%以上。该成交均价如果再加上30元/吨的出库费用以及数量不等的运费,实际到厂价已接近2300元/吨。目前多数地区因流通粮源偏少,处于有价无市的境地。
利空因素交织 东北粳稻回落空间较大
托市粳稻成交价的高位运行,带动东北地区稻米价格不断上扬,其中以黑龙江、吉林表现最为明显,辽宁涨幅相对较小,基本以平稳为主。目前临储稻谷出库在即,市场需求将得到一定缓解,加之运补也已经结束,受多重利空因素影响的南方市场,虽然大米价格相对稳定,但走货十分缓慢,也限制了东北大米的上行空间。回顾2006年以来的东北稻米价格走势,目前市场价位已明显偏高,后期回落的可能较大。分析原因:一是运补已结束,随着采购成本的增加,南方企业近期到东北地区采购稻米的热情降低,东北稻米市场需求将出现下降;二是国家在5月5日拍卖会的基础上再次增加投放数量,5月12日计划销售数量已增至30万吨,市场供应继续增加;三是实际可供粮源不断增加,自3月24日国家开展最低收购价粳稻竞价交易会以来,实际成交的粳稻已达120万吨,由于办理提货手续需要一定时间及其它原因,目前进入市场的还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入市场的拍卖稻谷将会不断增多,市场供应也将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与苏皖粳米及南方中端优质米相比,目前东北米比价偏高,在销区市场的销售量或将大打折扣,最终将迫使其价格走向回归;五是国内粳稻库存充足,大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持。综上所述,中华粮网预计,在东北产区稻米价格大幅上涨和运补结束后采购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下,短期内销区东北米价格仍会继续上涨,南北分化在所难免;不过在苏皖粳米和中晚籼米的制约下,销区东北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后市回落空间较大,由此也将对产区稻米价格构成打压。
据了解,2007年,国家共收购最低收购价粳稻238万吨,计划向市场投放185万吨,目前已成交120.88万吨。后期投放量会不会继续追加,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政府的态度以及目前东北粳稻价格已处高位的市场行情来看,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面对不断上行的成交价格和较高的成交率,国家在4月21日将粳稻拍卖数量从15万吨增加到20万吨,5月5日再次增加到25万吨,5月12日最低收购价粳稻拍卖数量将继续增加,达到30万吨。连续快速增加投放数量应该很明确地表明国家的态度:目前国家手中粮源充足,部分地区仓容紧张现象比较明显,值此顺价销售良机,后期投放数量仍有可能增加。在此情况下,中华粮网建议企业应保持平合心态,科学防范市场风险,控制好成本。(苏姗)
货源“炙手可热” 投放数量逐增
自2007年产托市粳稻开拍以来,成交均价自1995元持续上涨至2174元,近四期交易成交率均在97%以上,成交均价与比率节节攀升。截止5月5日,投放数量累计达124.73万吨。据中华粮网记者从吉林与黑龙江方面了解到,两地参加拍卖的企业数量均保持较高水平,而投放数量的逐步加大并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华粮网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市场可流通稻源依然偏紧,低库存或零库存成为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交易的主因。虽然投放量不断增加,成交量也居高不下,但受出库与运输时间等制约,所采购粮源仍不能即时填补企业对原料的需要,因此企业参与交易的热情有增无减;二是在国家调控下,一季度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回暖态势,企业开工率有所回升,从而带动了市场需求。随着东北产区粳稻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目前市场风险也正在积聚,中华粮网建议粮商切忌盲目抢购,追高宜谨慎。
“羊群效应”显现 成交率维持高位
随着市场粮源的不断消耗,以及国家临储收购、运输补贴等政策扶持,东北地区可流通粳稻粮源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粮投放又未能及时跟上,真正流入企业参与生产加工的粳稻数量还不多。在此情况下,“僧多粥少”的现状趋于明显,并导致部分企业购粮心情迫切,参拍企业数量众多且热情高涨。从成交情况来看,成交率一直非常高,除第三次交易外,其余六次成交率均在90%以上,且成交均价持续上涨。其中,5月5日的交易会成交率更是达到了99.98%,几乎全部成交。这既显示出了企业积极入市采购的热情,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稻谷现货市场供应暂时相对趋紧的局面。
市场粮源不足 成交均价节节攀升
据中华粮网监测,近期,东北地区粳稻价格迭创历史新高。其中,5月5日的交易会成交均价达每吨2174元,较3月24日的首次托市粳稻交易会成交均价提高179元/吨,较3月31日的拍卖均价高248元/吨,上涨幅度达12%以上。该成交均价如果再加上30元/吨的出库费用以及数量不等的运费,实际到厂价已接近2300元/吨。目前多数地区因流通粮源偏少,处于有价无市的境地。
利空因素交织 东北粳稻回落空间较大
托市粳稻成交价的高位运行,带动东北地区稻米价格不断上扬,其中以黑龙江、吉林表现最为明显,辽宁涨幅相对较小,基本以平稳为主。目前临储稻谷出库在即,市场需求将得到一定缓解,加之运补也已经结束,受多重利空因素影响的南方市场,虽然大米价格相对稳定,但走货十分缓慢,也限制了东北大米的上行空间。回顾2006年以来的东北稻米价格走势,目前市场价位已明显偏高,后期回落的可能较大。分析原因:一是运补已结束,随着采购成本的增加,南方企业近期到东北地区采购稻米的热情降低,东北稻米市场需求将出现下降;二是国家在5月5日拍卖会的基础上再次增加投放数量,5月12日计划销售数量已增至30万吨,市场供应继续增加;三是实际可供粮源不断增加,自3月24日国家开展最低收购价粳稻竞价交易会以来,实际成交的粳稻已达120万吨,由于办理提货手续需要一定时间及其它原因,目前进入市场的还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入市场的拍卖稻谷将会不断增多,市场供应也将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与苏皖粳米及南方中端优质米相比,目前东北米比价偏高,在销区市场的销售量或将大打折扣,最终将迫使其价格走向回归;五是国内粳稻库存充足,大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持。综上所述,中华粮网预计,在东北产区稻米价格大幅上涨和运补结束后采购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下,短期内销区东北米价格仍会继续上涨,南北分化在所难免;不过在苏皖粳米和中晚籼米的制约下,销区东北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后市回落空间较大,由此也将对产区稻米价格构成打压。
据了解,2007年,国家共收购最低收购价粳稻238万吨,计划向市场投放185万吨,目前已成交120.88万吨。后期投放量会不会继续追加,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政府的态度以及目前东北粳稻价格已处高位的市场行情来看,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面对不断上行的成交价格和较高的成交率,国家在4月21日将粳稻拍卖数量从15万吨增加到20万吨,5月5日再次增加到25万吨,5月12日最低收购价粳稻拍卖数量将继续增加,达到30万吨。连续快速增加投放数量应该很明确地表明国家的态度:目前国家手中粮源充足,部分地区仓容紧张现象比较明显,值此顺价销售良机,后期投放数量仍有可能增加。在此情况下,中华粮网建议企业应保持平合心态,科学防范市场风险,控制好成本。(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