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湖北大旱之年再获粮食丰收

人民网 2011-09-20 10:32 粮食类
金秋时节,田间水稻长势喜人,稻穗渐黄丰收在望。湖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基地,在遭遇了今年罕见的四季连旱

金秋时节,田间水稻长势喜人,稻穗渐黄丰收在望。湖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基地,在遭遇了今年罕见的四季连旱及部分地区旱涝急转情况下,如何做到抗旱减灾保丰收? 日前,记者在湖北采访时了解到,今年湖北省能够保障秋粮丰收,雄厚的水利基础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

  秋粮丰收靠水利基础

  湖北荆州监利县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今年的旱情也影响了这个农业县,降水量与历年同期偏少了60%左右,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215.6万亩。面对罕见的旱情,全面发动干部群众,全县在外江外河设立14个取水点,增添大型潜水泵百余台,沿江疏挖渠道8公里,打小机井3000多口,大机井150多口,从而解决了大旱之年不见旱的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共计完成土方51.2万立方米,硬化斗渠73条7万多米,硬化农渠225条13万米,疏挖斗、农沟199条16万米、新建泵站58座,维修泵站5座,共计投资4千余元。项目实施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灌溉保证率由55%提高到85%,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从而真正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时见到,公路两旁全是连绵不断、整齐划一的晚稻水田长势喜人。监利县副县长胥金普说:“目前,49.8万亩早稻已经全部入库,比去年增产1千多吨;113.7万亩中稻整体长势良好,据初步统计估计总产78.75万吨,比去年增加4万余吨,再生稻田增加3万亩,可增产6000吨;晚稻55.5万亩,面积与去年持平,已进入全面管理阶段,按每亩增产5公斤计算,可增产2775吨。预计全年夏粮、水稻可以实现增产1.5亿斤的目标,实现“八连增”的可喜局面。”

  水利基础强劲靠管理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宜都市五眼泉镇袁道安村的受益村民郑大珍拿出与村委会签订的堰塘承包租赁合同,将850㎡的堰塘根据权利人的受灌面积分给了15户农户。这样,15农户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共同遵循“谁受益、谁负担、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共同承包一个堰塘。

  前年中央“民办公助”等项目在宜都实施后,农民整治小型水利的积极性高涨,全市整治小型水利设施1373处,其中整治堰塘870处。总投资772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3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折资542万元,虽然农民投工折占投资70%以上,但工程进展快,3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宜都市水务局卞局长感慨地说:“过去来了项目,我们要去发动群众干,现在来了项目,群众找我们要指标干。”

  “受益户共同制”解决了政府想管但管不好的事,水利部门难统起来做得事,农民单家独户难做起来的事,它从根本上克服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运行不畅、效果不好”的老大难问题很好地发挥了其农业市场信息的“传播器”、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化解基层矛盾的“稳压器”作用,成为农村经济不可缺、市场不可少、干部群众不可无的一支重要力量。

  水利资源高效管理看机制

  据水利部门调查,目前全国仅有61.1%的乡镇设有水利站,一些乡镇仅有一两名水利员,有的既无机构也无人员。不少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还出现了“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局面。

  为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湖北一些省市区因地制宜,建立了农民用水协会,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等机制,明确了管护主体,实现了协会自身的良性循环。湖北省当阳市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10年来,用水户从1200多户增至目前的3500多户,灌溉面积从6000多亩增至目前的25000多亩。初期负债15000元,如今每年收入11万元。目前,全国类似用水合作组织发展了5万多个,管理灌溉面积3亿亩。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提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构成至少需要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这“三驾马车”的驱动。该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将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共同解决水利建设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