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合作首要问题是货币定价权 2012-04-01
金融合作首要问题是货币定价权 2012-04-01
近期出版的《2012上海经济发展报告》对今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作了前瞻性的分析,其中提到了对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在全球性通胀居高不下、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深化的当下,金砖国家如何加强合作,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有更多话语权,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012年3月29日,出席第四次金砖国家峰会的五大银行(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以及《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两大协议,旨在通过扩大五国间的本币贸易结算和本币授信,减少贸易往来的成本,促进双边投资。加上之前中国和东盟十国的本地货币互换协议。去美元化或者说去欧元化迈出了实质性步骤。但是这种金融合作到底能走多远?其首要问题在于能否在各合作方之间确认对货币价格的稳定性机制。
金融本身属于商业范围,不管是从民间个人或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和银行,趋求利益都是其商业行为持续和之前行为得以持续保证的动机。如果货币之间的价格是静止的,那么结算/储备/汇兑双方直接互相采用对方货币,而不是借用第三方,无疑其费用会最低,因为前者至少节省了一次货币转换的费用。国际而且如果没办法避免第三方货币的存在,那么这种第三方货币越少对本国越有利,因为一个国家不可避免要同多个国家进行商业往来,所需要货币种类越多,其头寸平衡费用也就越高。这种理由就是国际主要货币能够持续存在和主导的原因,曾经是荷兰盾,英国英镑,到现在的美元,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保证了其货币成为全球主导货币。这种主导货币地位为其发行国家带来的不仅是减省货币转换的费用,更带来了大量的铸币税和对全球商品的定价权,甚至主导了对其他国家货币的定价权。
不管是人民币,还是俄罗斯卢布,目前都还不是全球性主导货币,甚至连区域性主导货币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成员国任一货币对世界主导货币的较大幅度波动,都会影响该货币的参与方,让参与方计算得失。而得失太过明显的话,其之前的行为就无法持续,或者会反向操作。当然如果只是单向升值或贬值的话,应对机制还比较简单。但是在国际金融炒家背景下,索罗斯曾经看跌英镑升值,从而英镑出现了升值和贬值的双向波动。也就是国际间货币存在双向波动可能,那么其应对机制就要复杂得多,从而让参与者变得无所适从,进而可能退守直接使用世界主导货币,从而是双向货币使用机制安排失效。
为了解决全球货币定价权问题,二战后曾经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特别提款权(相当于世界货币)的制度安排,但是从现实看这一安排好像没发挥什么效果。金砖国家货币安排和东盟-中日韩货币安排,能否有效,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尽快研究出货币定价权机制。因为如果没有独立的货币定价机制,那么只能被现有国际货币定价机制所主导,也就无法避免国际主导货币的操纵性影响,从而走向失败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