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棕榈油“厄运”难逃 2-4
2013年棕榈油“厄运”难逃 2-4
2012年棕榈油跌得惊心动魄,成为油脂板块中最弱的品种,且价格阴跌与库存高企、消费惨淡等紧密相关。预计2013年这种厄运还将发酵,毕竟在供需环境明显宽松的形势下,价格需要在更低的水准下与产销情况相匹配,以探寻新的平衡。
供给产量攀升几成定局
由于国内棕榈油需求完全依赖进口,国际棕榈油价格对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全球棕榈油生产中心在东南亚地区,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0%,主产国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油棕树种植面积一直处于持续扩张的过程之中,尽管今年上升斜率有变缓迹象,但因种植面积已达到504万公顷,且成熟油棕树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使得棕榈油生产仍有望增加。美国农业部预计2012/2013年度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将达到1850万吨的历史新高,而市场预期可能达到1900万吨以上。
既然种植面积确定性增加,产量影响的最大变量则来自于单产,而单产变化需要看天气情况。实际上,2012年10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单产已有拐头向下的迹象,不过,较9月份的下滑幅度仅为1.6%,至0.4吨/公顷,依然处于2007年以来的次高水平,仅低于2009年10月份0.44吨/公顷的水平。
根据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的数据,2012年9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00.4万吨,使得库存攀升至248万吨的天量,虽然10、11、12月份产量环比分别减少3.3%、2.6%和5.7%,但月末库存连创新高,分别达250.5万吨、256.3万吨和263万吨,对价格造成较大抛压。
值得说明的是,即使2012年弱厄尔尼诺现象将对今年马来西亚棕榈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假设幅度为3%~5%,但要使得库存数据较目前水平减少20%以上,至200万吨之下,也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从世界棕榈油最大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方面分析,由于印尼前几年的轮耕种植情况打下了较好基础,使得其棕榈油生产进入更加稳定的增长周期。
美国农业部预测,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印尼棕榈油产量分别为2590万吨和2800万吨,增速明显快于马来西亚,并导致该国供需形势较马来西亚更加宽松,预计其2012/2013年度期末库存和库存消费比将分别达到235.1万吨和8.56%,均创出30多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而如果算上社会上的隐性库存,则供给端口对于国际棕榈油期价带来的下行压力会更为沉重。
回顾2012年“跌势汹汹”
宝城期货监测显示,与国际豆类市场风风火火的情形相悖,2012年棕榈油市场似乎“末日”降临,跌无止境、深不见底。马来西亚BMD毛棕榈油期货全年跌幅高达25%,国内24度棕榈油现货均价从年初的7850元/吨滑落至年末的6350元/吨,下跌1500元/吨,跌幅达19.1%,虽然没有像国际市场那样跌得惨不忍睹,却也表现得几近“崩溃”。
不过,作为和美豆市场高度相关的品种,当豆类基本面完美修饰之时,也带给棕榈油相应激励,提振价格暗生暖意,震荡上行。与豆油年内反弹时间基本一致,在2012年初至4月上中旬,南美干旱炒作叠加国内油脂消费高峰,加之棕榈油主产国马来西亚处于年内生产淡季,且库存数据连续数月下滑,由200万吨之上减少至180万吨左右,外盘上涨直接诱发现货商抬高报价的意愿和动力,24度棕榈油现货价格曾一度拉升至8925元/吨(4月10日左右),而这也是2012年的至高点。
自2012年4月中旬以来,随着2011/2012年度南美大豆上市压力来袭,在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强劲恢复,以及国内港口库存直逼100万吨大关的形势下,国内棕榈油期现市场经历了两个月的下跌行情,24度棕榈油现货均价在跌破8000元/吨之后,直到7550元/吨附近才肯止步。
而在2012年6月中旬至9月初,任“风向标”美豆期价强势驰骋,棕榈油市场却维持震荡走势,偶有“骚动”行情,不仅在于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膨胀问题难以回避,也在于国内消费“旺季不旺”的事实,交易商心理纠结,现货商更为矛盾。
2012年9月初,随着棕榈油产量快速增长、需求严重拖后腿等问题暴露,在2012/2013年度美豆干旱炒作戛然而止的催化下,棕榈油市场率先下挫,自9月下旬破位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笔者认为,国际、国内市场的联动效应在熊市过程中似乎有放大倾向,导致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在2200林吉特/吨附近才出现止跌企稳迹象,而国内现货价格更是在11月中下旬跌破6000元/吨整数大关,创下5942元/吨的近3年最低纪录。
虽然在2012年12月份,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底部重心均有所抬升,但是显然缺乏基本面的良好支撑,毕竟高库存的事实令价格上行充满重重压力,可定义为季节性的回暖或熊市中的稍作喘息,预计2013年仍难逃跌势,探底之路尚未结束。
需求下游消费增长乏力
国内外消费市场频频低迷是棕榈油价格难成“气候”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棕榈油消费格局中,工业需求是其下游消费新的驱动力量。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棕榈油工业消费长期以来在国内总需求中的份额为2/3左右,印尼棕榈油工业消费在近10年才取得较快发展,并呈现逐渐攀升之势,预计2012/2013年度其工业消费约占国内总消费比例的31.68%。
正是工业消费的兴起才赋予棕榈油生物能源的概念。自2006年初至今,BMD棕榈油期价相对于ICE:柴油价格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为正值,均值水平约为38美元/吨,而自2012年8月份以来,却呈现负溢价水平,目前在-100至-150美元/吨之间。当国际棕榈油价格下跌,使其对国际柴油或原油价格溢价缩小时,以棕榈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利润将得以改善,这将引导更多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并使得棕榈油工业需求增加最终体现为价格的止跌上行。
虽然从短期看,如果国际柴油价格维持当前水平,棕榈油相对溢价水平存在向上修复需要,可能带动棕榈油价格震荡上行。但就长期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能源价格能否保持坚挺,以及生物柴油制造商利润拐点是否已经出现,以增加其对植物油原料的需求,而这种积极的信号并未出现,暗示棕榈油工业需求或进入“寒冬”。
实际上,就主产国出口指标来看,市场总是在期望与失望之中反复挣扎。船运调查机构ITS和SGS数据显示,2013年1月1日~25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环比分别下滑14.1%和14.6%,这令市场信心再度受压。而马来西亚政府将在2月份再次实施毛棕榈油出口零关税政策,旨在提高出口需求,削减庞大的库存水平,侧面反映出外围消费异常乏力。
同时,印尼棕榈油协会预计,今年印尼棕榈油出口或将增加9%,达到1700万~1800万吨,不过,这种判断是建立在全球经济情况好转且原油价格上涨的基础之上,而目前印尼棕榈油库存则高达300万~400万吨,远远高于150万吨的正常水平。
就国内市场而言,棕榈油港口库存已经攀升至129.8万吨,后期要消化至50万~60万吨的常值困难重重。由于现货市场呈现出“乌云密布”的局面,走货力度明显偏弱,且进入深冬,随着全国范围大面积降温,低度棕榈油也已无法使用,或表现为“淡季偏淡”的特点。目前,港口出货量日益萎缩,日均成交不足2000吨,现货市场的压力呈现为不断加重之势。
政策新规或抑融资需求
自今年1月1日起,国内进口植物油和运输工具监管新规已开始执行,这可能导致棕榈油进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受酸价和过氧化值等指标束缚,对于不达标的进口棕榈油将在港口进行提炼加工,由于进口商要考虑约150元/吨的提炼费用,融资需求可能减少,且进口成本也将有所增加。
不过,商务部预计1~2月份国内棕榈油进口累计将达75万吨,这一数据与2011年同期的74.85万吨和2012年同期的73.25万吨基本相当,说明精炼棕榈油进口比重会有所提升,导致内外价差有所收敛,并构成对现货价格的相应支撑。
监测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棕榈油价格内外倒挂现象便一直存在,2012年绝大部分时间进口成本均显著高于国内现货报价,导致进口商贸易亏损程度扩大,且内外价格倒挂幅度在上半年一直处于-500元/吨之下,虽然下半年情况有所好转,且在10月上中旬出现过2~3周的顺价现象,但形势很快就被扭转,不过倒挂幅度基本处于-500元/吨以内。
预计随着精炼棕榈油进口份额提高,内外倒挂仍是市场常态,但幅度可能会相应收窄,目前在-400元/吨附近,一季度料继续收窄,且价格呈现出内强外弱的格局,国内现货报价将表现为抵抗式下跌,不及外围市场沉重的抛压。
而融资需求的减少或将令期货市场强于现货市场,并为现货贸易商创造更多的保值机会。2012年国内棕榈油基差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负值区域,预计2013年仍会维持这一状态,贸易商整体以卖期保值操作为主,关注价差在0~200元/吨时现货价格被高估的入场机会。而在1、2月份和6、7月份,由于主产国进入减产周期,或消费在油脂板块中更具弹性,基差回升的概率很大,现货价格被低估,建议避开卖期保值,并可以在期货市场上适量买入,建立虚拟库存。
价差豆棕进入重估周期
自2012年起,国内外豆棕油价差便进入重估周期。2012年初至10月底,由于油脂板块在豆类市场中表现为被动跟涨状态,且走势较弱,在期价下行过程中,棕榈油下跌更为流畅,尤其在9月份之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不仅与季节性因素有关,也与棕榈油基本面更为偏弱有直接联系。
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棕榈油供需较为宽松,买家始终难以对棕榈油有较好的采购兴趣,豆棕油CNF报价的价差整体远高于100~120美元/吨的历史均值水平,对国内市场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虽然从2012年11月至今,豆棕油价差自高位回落,但过程依然较为坎坷。一方面,国际投行纷纷发出“价差倾向于回归”的论点,棕榈油存在超跌反弹的需要;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展开出口关税的调整之战,主产国库存可能出现向下的拐点,使得棕榈油较豆油贴水有所收窄。
统计发现,2012年全年,豆棕油价差历史区间已被重新改写,期现货价差均价分别抬高至1494元/吨和1609元/吨,较2008年抬升150~250元/吨,且价差均创出历史纪录。
两者价差持续走阔的原因,主要在于棕榈油市场供大于需的环境日益被投资者放大,而豆油市场对南北美干旱题材的反应更为直接。笔者预计2013年两者价差还将高位运行。
一方面,当前两者CNF价差为250~300美元/吨,远高于历史均值,而200美元/吨之上的价差将成为常态,这对国内市场会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棕榈油供应充裕、库存压力巨大的事实难以被有效改变,现货替代效应尚未发生,国内期现货价差再创新高的概率很大。
展望2013年重心或下移
鉴于2013年棕榈油主产国产量继续攀升将成定局,主要消费国难改需求清淡局面,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有望弱势下探以寻求平衡,可能会跌至2000林吉特/吨之下。而国内港口去库存化周期也会向后推延,束缚价格低位徘徊,预计期现货价均可能跌破6000元/吨大关,步入“5”字头时代,而上方阻力将在7500元/吨左右。
不过,由于一季度主产国将会进入年内减产周期,或使得价格表现为供给端口诱发的春季攻势,“前高后低”的行情依然可期,高点或出现在4月份左右。但库存之重将为市场带来较大的抛售压力,负重前行的“滋味”可能令现货商苦不堪言。当然,不得不提防突发因素对市场造成的急涨行情,比如,中东出现实质性战争引发阶段性的石油危机,促使国际原油价格绝地反击,导致油脂期价与其溢价水平急速收窄,从而形成对被低估的棕榈油价格强烈的向上牵引力;又比如,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超预期恢复,导致资金对商品风险偏好升温,并致使植物油消费显著增加,使得棕榈油宽松的供需环境转为偏紧,尤其是需求快速反弹激励价格“昂头挺胸”。
目前来看,突发因素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棕榈油将在利空因素的渲染下,从“深秋”走向“寒冬”。整体上,期现价格重心或继续下移,而在季节性回暖行情中出现大涨将会显得“不靠谱”。
(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