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国内粮价持续高于国际市场

中国糖酒网 2016-01-12 16:22 粮食类
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粮食作物的宏观调控措施,这包括目前对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针

    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粮食作物的宏观调控措施,这包括目前对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针对玉米的临时收储收购政策。根据这两项政策的设计,当农产品遭遇低价和滞销时,政府权力通过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收购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

  “从目前来看,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很有积极意义。”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政府的价格调控促使国内粮价基本稳定,没有出现类似国际市场的激烈波动。这既保护农民的收入,又稳定国内的粮食产量,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不过,李国祥也坦言,两项“托市”政策也促使农民产生依托“政策市”的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国内国际粮价的“倒挂”。

  国内国际粮价的“倒挂”现象,几乎已成近年来的“常态”。对全球粮食市场来说,价格下跌是库存出清的必然反应;但对早已高库存的国内粮食市场来说,面对的却是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涨”的态势。从进口价格看,当前国际农产品价格有两层“天花板”:第一层是根据配额内低关税计算的进口到岸税后价,第二层是根据配额外高关税或单一关税计算的进口到岸税后价。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第一层“天花板”早在2013年就被捅破,而第二层“天花板”存在被捅破的风险。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6月,小麦开始出现持续性价格倒挂,配额内1%关税到岸税后价持续高于国内市场价。大米和玉米的持续性价格“倒挂”出现在紧随其后的2013年7月。这表明三大主粮的第一层“天花板”已经被捅破。

  在此后的一年间,还出现了玉米短暂冲破第二层“天花板”的现象。据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监测,2014年7月和9月,玉米短期出现过配额外65%关税进口到岸税后价低于国内市场价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4月15日以来美国2号黄玉米配额外65%关税进口到岸税后价再次低于国产玉米价格,并持续了2个多月。

  这些数据构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倒挂”的事实依据。

  陈锡文认为,中国粮价高于国际市场存在多项复杂原因:一是从2008年以来为了弥补粮食生产的成本,国家在不断提高粮食收购的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二是从2012年以来国际粮价在暴跌,三年间全球国际贸易粮价跌掉40%到50%;三是近些年来国际能源价格暴跌,油价下跌导致海运价格暴跌,加上汇率等因素,导致了现在中国粮价比国际市场要高。

  “问题在于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增产的不是需求的。”陈锡文说。他表示,下一步当然要大刀阔斧进行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等一系列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