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洋酒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三大困境(2)

2007-10-18 09:48 营销管理
困境之二:渠道资源的争夺 一些洋酒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轻举妄动,盲目进攻导致全军覆灭的惨痛教训举不胜举。
困境之二:渠道资源的争夺  

  一些洋酒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轻举妄动,盲目进攻导致全军覆灭的惨痛教训举不胜举。而聪明一些的洋酒品牌,并没有完全拷贝在其它地方的成功模式,而是尝试着与熟悉市场环境的中国酒类代理商合作,进一步摸清中国酒类市场操作的特殊性,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洋酒只按照自己的国外市场的思维模式和成功经验只去注重品牌,而不努力熟悉中国经销商的需求和酒类渠道的特殊性,中国酒类市场中大量被经销商所分割的渠道资源、资金和终端资源将无法整合,更无法被洋酒品牌利用,洋酒要大踏步进军中国酒类市场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争夺经销商等渠道资源与打造品牌双管齐下或许才是洋酒在中国成功的必然之路。

  中国酒业渠道中太多的潜规则,是洋酒品牌无法跨越的障碍,高额的进场费、躲躲闪闪的开瓶费、频繁的促销推广活动等等,这些是洋酒品牌一下无法适应的游戏规则。只有借助熟悉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本土酒类代理商,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随着洋酒广告在大众媒体的频繁播放,洋酒销售渠道与国产白酒的销售渠道逐渐重叠,以及新一代酒类消费群体的成长,洋酒与国产酒类的正面竞争已经短兵相接了。

  洋酒与国产酒即将展开一场品牌导向与渠道导向的对抗赛与拉锯战。

  洋酒与国产酒尤其是白酒在市场操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洋酒的经营完全以品牌树立为核心,而国产酒则仍然以渠道建设为重心。洋酒无论参加糖酒会,还是举行其它产品上市发布会,都以品牌形象的打造为主,这与国内白酒企业频繁招商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随着国内酒企业的快速发展,酒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为自己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酒类经销商将“买断经营”成功嫁接。这一”买断经营”以建设终端的销售方式,更让无数洋酒渠道梗阻。 

  洋酒由于高质量、高品位的特性,以前在高档酒店、娱乐场所的渠道优势比较明显,但目前这些高消费渠道开始受到威胁。目前国产酒类品牌开始花费巨资“包场”或“买断”:大型A类餐馆30万进店费,高星级酒店如买断全年酒类专销权则需要200-300多万元。国产酒此举让洋酒代理商们深感忧虑却又无可柰何。 

  洋酒代理商不仅在高档渠道优势渐失,其在大型商超更是“勉强度日”。要进入各大商超、卖场,一般都要缴纳名目繁多的费用,而且商超的消费群属于中档以下的人群,定位于中、低档的国内酒销量较大,而价格稍高的进口酒基本没有什么收益。要么是惨淡经营勉强度日,要么是因达不到商超销量而被拒之门外。因此洋酒进各大卖场,或是只图“卖个吆喝”,或是“混个脸熟”。 

  洋酒受困国内市场,还表现在市场推广难度较大。进口酒之所以一直未能占据国内市场的10%,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品质鉴赏力不够,导致其对洋酒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国产品牌狂轰乱炸的宣传形式,对于注重细水长流的洋酒,出现较大的竞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洋酒可谓两头受阻。 

  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进口葡萄酒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缺乏传播力。而这几年国产酒注重培育品牌知名度,使消费者形成了“中国品牌不比外国品牌差”的认识模式。洋酒的优质品质因为没有品牌的依托,宣传号召力显得很单薄,加上利润空间较大,仿冒产品随之出现,反过来更使消费者信任度下降。 

  国内众多洋酒代理商面临着宣传费用的市场短板。与国内厂家与经销商共同承担推广费不同的是,国外厂家一般只负责生产,对于中国市场推广时所需要的进场费、买店费、开瓶费,外国生产商一般不愿支付。对于代理商而言,先要掏大笔钱买进产品,还要缴上40%以上的综合税率,所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已经很大,因此代理商一般不会花大笔钱进行宣传推广。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洋酒在市场上的推广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