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它不够好,但它适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推广之路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09-10 15:52 营销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医药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透明,挂金销售正一步步走向消亡,外企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和精力,其在中国的投资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令国内医药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这些大型外企资金雄厚,在生产、销售、学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医药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透明,“挂金销售”正一步步走向消亡,外企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和精力,其在中国的投资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令国内医药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这些大型外企资金雄厚,在生产、销售、学术推广等方面都具备丰富的经验,但在面对中国这个特殊市场时,笔者认为,本土的学术推广方式更符合中国国情。  

  是差距,也是优势

  外企与国内企业进行药品学术推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选择】 高端VS低端

  外企总是习惯选择利润最大的第一终端的A类市场,集中面向北京、上海以及各省会城市,对象主要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和职称在主任医师以上的高级医生,目标明确地投入产值。同时由于目标明确,增强了推广活动的组织性和可控性,其投资回报也主要来自这个市场。

  国内企业在资金和实力方面与外企有较大差异,其精力主要集中在外企没有介入的市场,学术推广主要面对终端市场,面向几乎所有具有临床处方权的医生。

  目前国内市场还需要深度耕耘,一要对推广项目进行新的整合与执行上的分解,二要对推广的目标市场继续下沉。很多外企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瞄准了地级市和县级市场,默沙东近期大规模扩招销售人员,正是看出了这种市场“下沉”的趋势,可以想见,次级市场今后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学术概念】 塑造VS传承

  外企采用“先宣传概念、后推出药品”的推广方式,一旦其学术概念被接受和认可,药品的上市和推广就顺理成章了,正如推广药品“吗丁啉”之前要先宣传“胃动力学说”。而国内企业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资金实力的限制,没有进行产品纵深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主要是沿用外企已经做好宣传的学术概念。

  笔者曾经负责一种治疗血栓的药品,阐述该药作用机理的学术概念已经过外企的推介,在一级医院的内外科系统得到强化,于是笔者采取延用已有学术概念、面向基层推广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两年后,该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第一位。可见,在没有开发和推广学术概念的情况下,采取“跟进”和“补位”的方式同样能够赶上并超越对手。

  外资企业抽离与引用学术概念的层次较高,概念传递的链条较之国内企业要长,影响更为深远,规模更为宏大,操作更有张力,投入更加充分。国内的学术概念塑造基本上还局限在参照和比较论当中,产品推广并不是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药理、药效比对,而是针对确有疗效的一两项指征的“点”进行较为透彻和精准地诉说,缩短了传播途径,利于“吸收”,效果立竿见影。

  【市场反应】 迟钝VS灵活

  外企在推广的时候仅将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化推广的一部分,中国市场只是其执行平台的一部分,并非策略性机构。而国内企业则专注于中国市场,反应灵敏度和策略灵活性优于外企。

  外企推广的主题是企业全球化战略中的组成部分,其衡量标准与实施内容集中在目标一体化的范畴中探讨,因此其学术推广的内容与手段成体系、成规模,各区域市场容易复制、推广。其优势是,学术概念有高度、有深度,场面大,周期长,数据佐证全面规范。其缺点是,国情针对性不强,推广方案变动不易,手段比较单一、传统,经年累月,方式上鲜有改变。

  而国内企业受企业规模与市场区域的限制,站的高度不够自然眼界有限,但对于立足之处需要的应对却由于种种限制反而回馈更为及时,对于市场近距离的困境看得更清楚。在战略意义上,推广创新的压力导致创新的力度强化。国内企业因地制宜,其推广策略与时政联系紧密,更有甚者,运用政治和环境促销的能力明显强于外资;把握机会与利用政策间隙钻营的能力极强。

  就每个企业而言,在学术推广的大旗之下,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推广侧重点。西南有一家企业推广神经科方面的药物,既不走国家级(如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高端路线,也不走低端的科室会教育路线,而是针对产品价格高、主要面向三甲医院的特点,有效地将不同区域的大量知名医生组织起来,举办一些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对可能成为企业VIP医生的组群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后,长期组织这些不同地区的知名医生搞活动,由这些医生讨论提出一些和产品有关的研究课题,企业负责资助医生完成课题。这种方式增强了医生对于企业产品的理解,而课题的研究成果又很好地佐证了药理作用和药品疗效,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些医生同时成为企业忠实的VIP医生,实现了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销售量的领导地位。这种推广方式看似成本较低,实则耗时很长,大概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才成功地建立起医生网络。
【推广方式】 点VS面

  推广方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外企对药物品种的疗效有着更加确切的把握,其知识结构优于国内企业:外企的学术推广呈现一种“点对点”的方式,集中优势面向高端,而国内企业的学术推广则是一种“面对面”的方式,积极介入终端市场;外企对医生实行继续教育的人数通常是以千为单位,而国内企业动辄以万为当量,采用人海战术,不仅面向三甲医院,也面向广大的二甲医院,相对于外企的学术推广,国内企业投入的人力远远高于外企,管理难度更大;外企的人均销售额可以达到十几万元,个别企业甚至能达到50万元,而国内企业的人均销售额可能只有几万元。

  尽管从表面看来,国内企业不论是知识水平、管理水平还是人均销售量方面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国内企业这种具备中国特色的学术推广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把“情”字运用得淋漓尽致,客情维护方面非常突出,突破了外企中规中矩的推广模式。

  另一方面,销量的差异不仅仅取决于高端市场,还更多地依赖于终端市场,虽然终端推广会提高营销费用成本和推广成本,但广大基层医生的处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

  【药代素质】 强VS弱

  外企的医药代表一般都受过良好培训,能够独立在各个终端组织会议,进行理论方面的终端传播。而国内企业的医药代表素质则参差不齐,有80%不能胜任独立组织会议传播药学理论的角色,虽然其客情维护做得较好,但学术推广力度欠佳,对于产品的理解弱于外企,有必要配备推广经理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