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我”和“我们”要慎用

博锐管理在线 2010-08-02 14:11 营销管理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常会说我们、我的等语,这是自我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常会说“我们”、“我的”等语,这是自我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有些成人也是如此,他们在说话时,仍然突出强调“我”、“我的”, 这些会在无形之中把你和别人之间划了一道界限,而且有可能一不小心这个界限就变成了鸿沟,进而使你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张青和李华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天,两人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她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一部手机。   

张青赶紧跑过去捡起了那部手机,对李华说:“你看,我今天的运气真好,居然捡到了一部手机。”说着就把手机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恰在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手机,而且还诬告说张青偷了他的手机,要拉她去公安局。   

张青真是有口难辨,很无辜地对李华说:“这回我们可麻烦了。”   

李华听后立即纠正说:“你不应该说‘我们'’,而应该说‘这回我可麻烦了’才对!”   

人的心理是奇妙的,说话时,简单地“我”和“我们”,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如果张青捡到手机时说“我们”,而不是特别强调“我”,那最后的结果肯定也不是这样。

在开口说话时, 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细节, 多说“我们”,用“我们”来作主语,因为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 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那么他们在演说中是如何做到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所使用的言词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激发了听众的归属团体意识。

他们在演说词中,常常出现这类词句:“我们所想的”、“我们这种表现”等。他们常以“我们”替代“我”这个词,这样在听众中就会达成一种共识:这是我们大家的,从而产生一种共鸣。演说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自己融于听众之中,让听众接纳他,从而令听众成为被说服者,并产生同生共死意识。譬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同样举起拳头附和着。反之,你总是一副“我是这样的,我是那样的”的语气,大概绝大部分人都会反感,而且会产生这样一种意识“他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们”。如此一来,听众就会在心底筑起一道“自我之墙”而漠视演讲人。但是,我们在听到“我们”后,则会被激发起归属团体意识。即使我们讨厌强加于人的做法,当耳朵里不断灌进“我们”之后,也就不视为强加了。

事实上,我们在与人说话时,说“我”、“我认为……”带给他人的感受,将远不如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如果频繁使用“我们”, 给人的感觉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就会让对方意识到自己也是“命运共同体”,从而产生加强关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