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冲突
概述跨文化冲突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
概述
跨文化冲突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并把文化的涵义系统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并认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最为适宜的主题。因此,文化是跨文化营销研究的切入点。
跨文化冲突是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所遇到的文化阻碍,它研究在多文化背景下,营销的活动的不同特征以及如何实现成功的跨文化市场营销等。例如麦当劳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标准化的SQVC管理模式、标准化的菜单,但仍然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改变其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以适应当地的消费者的口味和风俗习惯。在巴西,麦当劳供应一种以浆果为主的饮料;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供应一种以水果为主奶酪;在澳大利亚供应羊肉馅饼;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对营销的影响之大。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在对文化的认识上,没有必要仅仅拘泥于“文化”这一概念本身,也没有必要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加以区分,而应该着重研究激发人们消费行为的文化动机,进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营销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和化解冲突的方法等。
根源
跨文化冲突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理解的差异
不同国家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翻译理解会产生差异,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前些年日本有一则英文广告“welovev.d”在美国出尽了风头,连车站、码头的广告画全部被揭走,实在出人意料。这则广告中v.d,本来是录象设备的英文缩写,但v.d还可以是“venerealdisease”(性病)的略语,整个广告语竟成了“我们喜欢性病”,难怪美国人要以这个广告开玩笑了。
2.沟通形式不同
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不同的文化模式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沟通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便会存在沟通障碍。例如:人们对于时间、空间事物、友谊、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的不同认识,造成了沟通的程度,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为文化衝突。
3.管理风格不同
管理,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艺术,而并非一种教条。一个精明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在本土经营和管理公司的能力,更应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从事综合管理的能力。如果片面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管理,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势必导致管理上的失败。在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的一项研究中,曾将企业管理风格分为专断型、混合型、民主型三种。专断型表示管理者很少征求下属意见,採取个人专断的领导方式。民主型表示管理者通过民主协商征求下级意见并取得一致的管理风格。混合型是介于上述两种风格之间,是管理者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进行咨询和说服,然后做出决策。实践证明,具有专制管理特征的专断型管理风格,在中国要受到具有民主倾向和要求的职工的抵制。反之,混合型的领导风格,缩小了双方的文化差异,相对容易被职工接受。
4.法律和政策意识
在跨国经营中,许多发达国家法律政策比较完善,如合资企业的经理享有较多的权利。相比之下,中国的厂长、经理受到红头文件,上级管理机关的约束多,这种情况也容易导致双方的摩擦与冲突。
5.民族个性差异
不同的民族文化扶育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处于不同民族之中的群体及成员有著特定的价值取向,遵循著特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规范。人们往往习惯于“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根据自身文化的个性和价值观念去解释或判断其他一切群体的行为,因而产生了对异文化的偏见,导致文化冲突。
6.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一般认为中国与西方人士也存在著明显的差异。在逻辑特征方面,一般认为西方人士的特点是就事论事的象棋逻辑;中国人则是顾虑全局的围棋逻辑。围棋逻辑重在构筑包围圈,尽可能多地扩展地盘;象棋逻辑则重在挑战主帅,“将军”致胜。因此,当中方人士在商务往来中没有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决不意味著他不是正在想方设法迫使对方满足他的愿望。此外,一般认为西方人士在思维方式上是团队取向,侧重事或物的方面,忠诚于原则和注重个人的;中国人则注重等级,侧重人的方面,因时因地制宜和注重整体的。
形式
跨文化冲突1.显型文化的冲突
即通常所说的由于表达方式(语言、神态、手势、面目表情、举止等)所含意义不同而引起的衝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者,相同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往往也会引起冲突。
2.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管理实践,包括组织中的评价、选择、奖惩、上下级关系、群体的行为等。在风险观念方面,中国企业家一般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在不确定条件下不敢贸然决策,往往失去市场竞争机会;而西方企业家则勇于冒险、敢于探索,尤其是在研製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运用新技术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对待工作成就的态度方面,中国企业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员工缺乏工作主动性;而西方企业员工有较大自主权,并对上级有一定建议权和质疑权。在不同意见表达方式上,中方人员表达方式委婉,并喜欢背后议论,而西方则是直截了当地说明真相;从工作态度上看,西方员工普遍信奉拼命干活,拼命享受的价值观。在他们看来,干活就得像干活的样子。儘管中国人视劳动为美德,但中方员工目前对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会得到物质满足的观念认识还不够,表现出干活时缺乏主动性,能歇就歇,能停则停,花工作时间闲聊,这些往往是外方的管理人员无法接受的。从工作方法上看,大多数中方职员比较重人伦,习惯于以领导的意图和上级的文件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外方人员在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是遵循“法、理、情”的事理顺序来开展工作,下级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
3.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在企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上,中方较偏重于考虑企业人员的资历、学历和职称。在工资政策上,把工资增长基数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西方则根据员工工作的性质和能力确定工资,把工资调整与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结合起来。员工的待遇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只有当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调整工资待遇。在人才的选拔使用方面,中方比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以致于选拔的干部往往具有文凭和技术,却不一定具备组织和管理才能。西方管理者更多地把能力放在第一位,量才而用。在人才流动方面,中方尚不太习惯员工“跳槽”,并由此影响到对人才的培训观念,并且常以某些条件和理由限制人才的流出。而外方认为,人员流动可以保持企业活力,鼓励自己的职工不断流动,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技能结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及人员自由流动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手段。
跨文化冲突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并把文化的涵义系统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并认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最为适宜的主题。因此,文化是跨文化营销研究的切入点。
跨文化冲突是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所遇到的文化阻碍,它研究在多文化背景下,营销的活动的不同特征以及如何实现成功的跨文化市场营销等。例如麦当劳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标准化的SQVC管理模式、标准化的菜单,但仍然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改变其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以适应当地的消费者的口味和风俗习惯。在巴西,麦当劳供应一种以浆果为主的饮料;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供应一种以水果为主奶酪;在澳大利亚供应羊肉馅饼;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对营销的影响之大。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在对文化的认识上,没有必要仅仅拘泥于“文化”这一概念本身,也没有必要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加以区分,而应该着重研究激发人们消费行为的文化动机,进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营销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和化解冲突的方法等。
根源
跨文化冲突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理解的差异
不同国家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翻译理解会产生差异,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前些年日本有一则英文广告“welovev.d”在美国出尽了风头,连车站、码头的广告画全部被揭走,实在出人意料。这则广告中v.d,本来是录象设备的英文缩写,但v.d还可以是“venerealdisease”(性病)的略语,整个广告语竟成了“我们喜欢性病”,难怪美国人要以这个广告开玩笑了。
2.沟通形式不同
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不同的文化模式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沟通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便会存在沟通障碍。例如:人们对于时间、空间事物、友谊、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的不同认识,造成了沟通的程度,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为文化衝突。
3.管理风格不同
管理,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艺术,而并非一种教条。一个精明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在本土经营和管理公司的能力,更应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从事综合管理的能力。如果片面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管理,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势必导致管理上的失败。在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的一项研究中,曾将企业管理风格分为专断型、混合型、民主型三种。专断型表示管理者很少征求下属意见,採取个人专断的领导方式。民主型表示管理者通过民主协商征求下级意见并取得一致的管理风格。混合型是介于上述两种风格之间,是管理者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进行咨询和说服,然后做出决策。实践证明,具有专制管理特征的专断型管理风格,在中国要受到具有民主倾向和要求的职工的抵制。反之,混合型的领导风格,缩小了双方的文化差异,相对容易被职工接受。
4.法律和政策意识
在跨国经营中,许多发达国家法律政策比较完善,如合资企业的经理享有较多的权利。相比之下,中国的厂长、经理受到红头文件,上级管理机关的约束多,这种情况也容易导致双方的摩擦与冲突。
5.民族个性差异
不同的民族文化扶育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处于不同民族之中的群体及成员有著特定的价值取向,遵循著特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规范。人们往往习惯于“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根据自身文化的个性和价值观念去解释或判断其他一切群体的行为,因而产生了对异文化的偏见,导致文化冲突。
6.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一般认为中国与西方人士也存在著明显的差异。在逻辑特征方面,一般认为西方人士的特点是就事论事的象棋逻辑;中国人则是顾虑全局的围棋逻辑。围棋逻辑重在构筑包围圈,尽可能多地扩展地盘;象棋逻辑则重在挑战主帅,“将军”致胜。因此,当中方人士在商务往来中没有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决不意味著他不是正在想方设法迫使对方满足他的愿望。此外,一般认为西方人士在思维方式上是团队取向,侧重事或物的方面,忠诚于原则和注重个人的;中国人则注重等级,侧重人的方面,因时因地制宜和注重整体的。
形式
跨文化冲突1.显型文化的冲突
即通常所说的由于表达方式(语言、神态、手势、面目表情、举止等)所含意义不同而引起的衝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者,相同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往往也会引起冲突。
2.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管理实践,包括组织中的评价、选择、奖惩、上下级关系、群体的行为等。在风险观念方面,中国企业家一般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在不确定条件下不敢贸然决策,往往失去市场竞争机会;而西方企业家则勇于冒险、敢于探索,尤其是在研製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运用新技术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对待工作成就的态度方面,中国企业缺乏灵活的激励机制,员工缺乏工作主动性;而西方企业员工有较大自主权,并对上级有一定建议权和质疑权。在不同意见表达方式上,中方人员表达方式委婉,并喜欢背后议论,而西方则是直截了当地说明真相;从工作态度上看,西方员工普遍信奉拼命干活,拼命享受的价值观。在他们看来,干活就得像干活的样子。儘管中国人视劳动为美德,但中方员工目前对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会得到物质满足的观念认识还不够,表现出干活时缺乏主动性,能歇就歇,能停则停,花工作时间闲聊,这些往往是外方的管理人员无法接受的。从工作方法上看,大多数中方职员比较重人伦,习惯于以领导的意图和上级的文件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外方人员在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是遵循“法、理、情”的事理顺序来开展工作,下级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
3.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在企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上,中方较偏重于考虑企业人员的资历、学历和职称。在工资政策上,把工资增长基数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西方则根据员工工作的性质和能力确定工资,把工资调整与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结合起来。员工的待遇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只有当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调整工资待遇。在人才的选拔使用方面,中方比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以致于选拔的干部往往具有文凭和技术,却不一定具备组织和管理才能。西方管理者更多地把能力放在第一位,量才而用。在人才流动方面,中方尚不太习惯员工“跳槽”,并由此影响到对人才的培训观念,并且常以某些条件和理由限制人才的流出。而外方认为,人员流动可以保持企业活力,鼓励自己的职工不断流动,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技能结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及人员自由流动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