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奥运营销
简介成为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赞助奥运会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6500万美
简介
成为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赞助奥运会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6500万美金的赞助门槛已经粉碎了众多企业的梦想,即使是最低级别的赞助费用也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
同时,三星等企业因赞助汉城奥运会而变身为世界性品牌的先例,刺激着资金雄厚的企业前赴后继地向奥运砸下重金,争夺稀缺的赞助商资格。 羡慕与嫉妒间,一个现实的问题折磨着大多数无法得到赞助权的企业:奥运营销该如何做?也许,对这部分企业来说,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非奥运营销。 非奥运营销并不是拒绝奥运会,其实质仍然是要间接分享奥运资源,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非奥运营销策略
一、品牌内涵运动化
一般企业的“奥运营销”,其形式一般都是明星代言或者赛事赞助等等,全是在场面上下功夫,在面子上做文章。 如果我们放弃这种简单的奥运营销方法,而把奥运的精神、运动的激情与我们的品牌内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深入地挖掘消费者心中深藏的奥运情愫和运动情愫,让我们的品牌奥运化,让我们的品牌运动化,这种对奥运精神的品牌嫁接,也许才是最有煽动力的奥运营销。
如果企业觉得因为为了跟奥运,而把自己的品牌都改变了,风险似乎太大。那么,为了保险,你不妨将奥运情愫作为年度的传播主题,年度奥运一回,也是可行的。 雪花啤酒就放弃了运动精英,而把赛场的第12位球员——球迷推到了前台,迎合了消费者的市场变化
雪花啤酒就放弃了运动精英,而把赛场的第12位球员——球迷推到了前台,迎合了消费者的市场变化,并且通过与当前社会最受关注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深邃地挖掘了消费者的需求点,巧妙地表达了品牌的诉求。
在雪花广告片中,一群激情高涨的男人在为奥运而欢呼喝彩,以其中一个男人为代表,采取了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奥运支持者,同时也是啤酒爱好者的心声:“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
广告片中和奥运相关的情节在奥运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会抓人眼球,更何况这里展现人群简直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的部分观众的真实写照,更是让其目标消费群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亲切感。重在参与的口号让消费者有一种强烈的被关注的感觉,在大型的赛事里,被关注的总是驰骋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健儿们,而在这里比赛观众的地位也被提高了,没有人不喜欢被重视的感觉,雪花啤酒坚持了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二、品牌载体运动化
这是一个简化认知的时代。品牌符号化,是最简单直接的传播方式。 品牌符号化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帮助消费者简化他们对品牌的判断;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节省沟通成本的做法。 载体,要载的是品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载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社会资源,资源是可以被迅速最大化的。 到如今,体育运动,就是我们必须马上抢占的社会资源。那么,“运动”可以成为符号吗? 当然可以,君不见,市场上众多的品牌,不管它与运动是否有关系,都在以运动为形象载体。
红塔山要表达“山高人为峰”的品牌内涵,采用了“登山运动”作为运动载体,把自己的品牌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嘉士伯啤酒一直以来,就是以足球作为品牌符号;近年出现的一个木地板叫莱茵阳光,不仅把运动作为符号,甚至还推出一个概念叫“运动地板”;其他诸如运动夹克、运动内衣、运动饼干、运动电单车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看出,运动完全可以作为品牌符号。 非奥运营销选择普通人来做“运动载体”,让普通人去运动,并制造出关于“运动”的品牌符号。根据自己品牌的定位和内涵,把所有品牌主张融入一个图形或符号里,使消费者一看到这个符号,就想起它所代表的品牌名称和运动精神。
无疑,在奥运来临的大背景下,这就是塑造品牌最节省成本的方法。
三、品牌营销运动化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奥运营销”的目的也不例外。在实现奥运营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打“擦边球”的方式,来促进销售。
第一,可以打产品的“擦边球”。企业要借助“奥运平台”,开发出带有“奥运概念”或“奥运特色”的新产品,彻底挖掘“奥运营销”的潜力。比如:后文的沃特运动产品开发,就运用了这一策略。
第二,打打公益广告的“擦边球”。如:可以制作一些“让我们运动起来”的公益广告片;或者制作一条“全民齐健身”的公益广告。。。。。。
第三,打打公关活动的“擦边球”。比如:企业自己组织一次“迎奥运,全民长跑比赛”;或者赞助一些“奥运全国签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已经征得奥组委同意的,所以打这种擦边球,名正而言顺。
方案
一、寻找企业中与奥运精神契合的要素
审视奥运精神,其激情、荣誉、奋斗、和谐的传播元素,实际上是奥运会及其赞助商无法垄断的,因为其倡导的这种精神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因此,企业如果能够寻找到自身已经具有的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要素并加以传播,应该是一个相当漂亮的非奥运营销。
以浪莎为例,浪莎产品的健康、舒适与技术诉求无不暗合北京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先天性的企业资源挖掘。在雄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历史的支持下,浪莎完全可以喊出“健康浪莎、文化浪莎、科技浪莎”的口号。企业表示与新奥运文化同步,恐怕不应该成为奥组委扼杀的对象。
二、“赞助”观众
奥运会除了运动员、运动队等基本要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观众。这一关键要素虽然是企业做营销的终极目标,但却往往让企业无从下手。这方面,雪花啤酒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雪花啤酒的“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不仅一下子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而且从多个方面与奥运会发生了较为清晰的联系,比如,“啤酒爱好者=奥运会观众”,“正式合作伙伴”的称谓又让人联想到奥运会的赞助商。
由于奥组委对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产权有严密的保护,非奥运赞助商往往无法利用奥运会的直接资源,比如口号、标志等,但雪花啤酒这种与奥运会关联主体产生紧密联系的做法,既能避免侵犯奥运会相关知识产权,又能与奥运会产生直接的联想。
成为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但赞助奥运会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6500万美金的赞助门槛已经粉碎了众多企业的梦想,即使是最低级别的赞助费用也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
同时,三星等企业因赞助汉城奥运会而变身为世界性品牌的先例,刺激着资金雄厚的企业前赴后继地向奥运砸下重金,争夺稀缺的赞助商资格。 羡慕与嫉妒间,一个现实的问题折磨着大多数无法得到赞助权的企业:奥运营销该如何做?也许,对这部分企业来说,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非奥运营销。 非奥运营销并不是拒绝奥运会,其实质仍然是要间接分享奥运资源,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非奥运营销策略
一、品牌内涵运动化
一般企业的“奥运营销”,其形式一般都是明星代言或者赛事赞助等等,全是在场面上下功夫,在面子上做文章。 如果我们放弃这种简单的奥运营销方法,而把奥运的精神、运动的激情与我们的品牌内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深入地挖掘消费者心中深藏的奥运情愫和运动情愫,让我们的品牌奥运化,让我们的品牌运动化,这种对奥运精神的品牌嫁接,也许才是最有煽动力的奥运营销。
如果企业觉得因为为了跟奥运,而把自己的品牌都改变了,风险似乎太大。那么,为了保险,你不妨将奥运情愫作为年度的传播主题,年度奥运一回,也是可行的。 雪花啤酒就放弃了运动精英,而把赛场的第12位球员——球迷推到了前台,迎合了消费者的市场变化
雪花啤酒就放弃了运动精英,而把赛场的第12位球员——球迷推到了前台,迎合了消费者的市场变化,并且通过与当前社会最受关注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深邃地挖掘了消费者的需求点,巧妙地表达了品牌的诉求。
在雪花广告片中,一群激情高涨的男人在为奥运而欢呼喝彩,以其中一个男人为代表,采取了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奥运支持者,同时也是啤酒爱好者的心声:“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
广告片中和奥运相关的情节在奥运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会抓人眼球,更何况这里展现人群简直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的部分观众的真实写照,更是让其目标消费群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亲切感。重在参与的口号让消费者有一种强烈的被关注的感觉,在大型的赛事里,被关注的总是驰骋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健儿们,而在这里比赛观众的地位也被提高了,没有人不喜欢被重视的感觉,雪花啤酒坚持了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二、品牌载体运动化
这是一个简化认知的时代。品牌符号化,是最简单直接的传播方式。 品牌符号化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帮助消费者简化他们对品牌的判断;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节省沟通成本的做法。 载体,要载的是品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载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社会资源,资源是可以被迅速最大化的。 到如今,体育运动,就是我们必须马上抢占的社会资源。那么,“运动”可以成为符号吗? 当然可以,君不见,市场上众多的品牌,不管它与运动是否有关系,都在以运动为形象载体。
红塔山要表达“山高人为峰”的品牌内涵,采用了“登山运动”作为运动载体,把自己的品牌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嘉士伯啤酒一直以来,就是以足球作为品牌符号;近年出现的一个木地板叫莱茵阳光,不仅把运动作为符号,甚至还推出一个概念叫“运动地板”;其他诸如运动夹克、运动内衣、运动饼干、运动电单车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看出,运动完全可以作为品牌符号。 非奥运营销选择普通人来做“运动载体”,让普通人去运动,并制造出关于“运动”的品牌符号。根据自己品牌的定位和内涵,把所有品牌主张融入一个图形或符号里,使消费者一看到这个符号,就想起它所代表的品牌名称和运动精神。
无疑,在奥运来临的大背景下,这就是塑造品牌最节省成本的方法。
三、品牌营销运动化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奥运营销”的目的也不例外。在实现奥运营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打“擦边球”的方式,来促进销售。
第一,可以打产品的“擦边球”。企业要借助“奥运平台”,开发出带有“奥运概念”或“奥运特色”的新产品,彻底挖掘“奥运营销”的潜力。比如:后文的沃特运动产品开发,就运用了这一策略。
第二,打打公益广告的“擦边球”。如:可以制作一些“让我们运动起来”的公益广告片;或者制作一条“全民齐健身”的公益广告。。。。。。
第三,打打公关活动的“擦边球”。比如:企业自己组织一次“迎奥运,全民长跑比赛”;或者赞助一些“奥运全国签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已经征得奥组委同意的,所以打这种擦边球,名正而言顺。
方案
一、寻找企业中与奥运精神契合的要素
审视奥运精神,其激情、荣誉、奋斗、和谐的传播元素,实际上是奥运会及其赞助商无法垄断的,因为其倡导的这种精神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因此,企业如果能够寻找到自身已经具有的与奥运精神相吻合的要素并加以传播,应该是一个相当漂亮的非奥运营销。
以浪莎为例,浪莎产品的健康、舒适与技术诉求无不暗合北京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先天性的企业资源挖掘。在雄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历史的支持下,浪莎完全可以喊出“健康浪莎、文化浪莎、科技浪莎”的口号。企业表示与新奥运文化同步,恐怕不应该成为奥组委扼杀的对象。
二、“赞助”观众
奥运会除了运动员、运动队等基本要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观众。这一关键要素虽然是企业做营销的终极目标,但却往往让企业无从下手。这方面,雪花啤酒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雪花啤酒的“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不仅一下子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而且从多个方面与奥运会发生了较为清晰的联系,比如,“啤酒爱好者=奥运会观众”,“正式合作伙伴”的称谓又让人联想到奥运会的赞助商。
由于奥组委对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产权有严密的保护,非奥运赞助商往往无法利用奥运会的直接资源,比如口号、标志等,但雪花啤酒这种与奥运会关联主体产生紧密联系的做法,既能避免侵犯奥运会相关知识产权,又能与奥运会产生直接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