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11Ps营销理论

博锐管理在线 2010-08-12 09:44 营销资料
內容1.产品(Product)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包装;11Ps营销理论2.价格(Price)合适的定价,在产品不同的生
內容
1.产品(Product)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包装; 11Ps营销理论
2.价格(Price)合适的定价,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内製订相应的价格;
3.促销(Promotion)尤其是好的广告;
4.分销(Place)建立合适的消售渠道;
5.政府权力(Power)依靠两个国家政府之间的谈判,打开别外一个国家市场的大门,依靠政府人脉,打通各方面的关係,在中国所谓的官商即是暗含此理;
6.公共关係(PublicRelations)利用新闻宣传媒体的力量,树立对企业有利的形象报道,消除或减缓对企业不利的形象报道;
7.调研(Probe)即探索,就是市场调研,通过调研瞭解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状况如何,有什麽更具体的要求;
8.区隔(Partition)即市场细分的过程。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进行分割;
9.优先(Priorition)即选出我的目标市场;
10.定位(Position)即为自己生产的产品赋予一定的特色,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或者说就是确立产品竟争优势的过程;
11.员工(People)“只有发现需求,才能满足需求”,这个过程要靠员工实现。因此,企业就想方设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裡的people不单单指员工,也指顾客。顾客也是企业营销过程的一部分,比如网上银行,客户参与性就很强。
“11P”包括大市场营销组合即6P组合(产品、价格、促销、分销、政府权力,公共关係),这6P组合称为市场营销的策略,其确定得是否恰当,取决于市场营销的战略“4P”(依次为市场调研(探查)、市场细分(分割),目标市场选择(优先)、市场定位(定位)),最后一个“P”(员工),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也是实施前面10个“P”的成功保证。
市场营销策略组合作为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营销组合因素即P的数目有增加的趋势,但应当看到,传统的4P理论仍然是基础。
4PS诞生
11Ps营销理论是从麦肯锡的4PS理论延伸出来的。 11Ps营销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尼尔·鲍顿教授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概念,它的意思是指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的“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因而。尼尔·鲍顿教授提出了旨在指导企业营销实践的市场营销组合的12个要素,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扶持、实体分配以及市场调研”。这标志着“市场营销组合”概念的正式诞生,这也使得人们在从事市场营销运作时可以较为清晰地人手并对市场营销的研究范围进行了较好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麦卡锡教授对尼尔·鲍顿提出的营销实践12因素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4PS组合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以及促销。4PS理论认为市场营销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这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说企业只要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便可根据成本和竞争设置一个企业认为合理的价格。然后予以产品代理商必要的支持和控制并辅予促销和广告,使企业获取丰厚的营销利润。这一组合策略使人们从较为复杂的营销变数中找到了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营销环境。该理论认为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和欲望为出发点,通过开展整体营销活动,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获取利润。4PS组合理论奠定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单个企业作为分析单位,认为影响企业营销活动效果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如政治、国家法律等),称之为企业不可控因素:另一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环境因素(如生产、定价等),称之为企业可控因素。
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也即通过对产品、价格、分销以及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
自4PS理论被提出以来,它对市场营销理论产生深刻的影响,曾一度成功地指导着企业的营销实践,被营销管理者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时至今日,企业营销经理在策划营销活动时都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从4PS营销理论模式角度考虑问题。
企业营销经理之所以愿意使用4PS理论是因为: 11Ps营销理论
1、4PS理论直观以及可操作性强,它包含企业营销的每一个方面。从中可以清晰地解析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并且企业可以容易地对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地纠正出错的环节。
2、4PS理论的短期见效性,它具备可预见性,完全从企业营销角度出发,以追求企业营销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原则。
然而,4PS理论在实践中也暴露了某些问题:
首先,它过分地强调企业的自身利益。只以企业为中心,以追求本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原则,从而容易产生本企业与合作企业或顾客之间的矛盾。
其次,认为只要是好产品就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这种“产品论”根本就没有从顾客的利益角度出发,势必导致产品还没上市就将面临被顾客淘汰的尴尬局面。
再次,过分地采用各种手段让顾客来了解产品的促销方式以及其仅仅是“请消费者注意”而不是“请注意消费者”的指导思想将导致企业投入的金钱与回收的效果不成比例。
理论完善
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下,4PS营销理论越发暴露它的缺点,因而它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也使得新理论的出现成为必然。20世纪70年代,布姆斯和比特纳在麦卡锡的4PS理论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三个“服务性的P”。即参与者(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员工和参与服务过程中的顾客)、物质环境(服务组织的环境以及所有用于服务生产过程及与顾客沟通过程的有形物质)、过程(构成服务性生产的程序、机制、活动流程和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沟通),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理论。 11Ps营销理论
7PS理论提出了员工的参与对整个营销活动实现的重要意义,对企业中营销活动参与者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现代营销之父”菲力浦·科特勒在4PS组合理论上增加了两个“P”,即政治权利与公共关系,形成了新的6PS理论,这也使得企业冲破国际贸易壁垒及其所在国家公众舆论的障碍顺利进入被东道国保护的市场。随着企业对营销战略计划过程的越发重视,不久之后,菲力浦·科特勒进一步完善了6PS理论并提出了11PS营销理论,即在6PS理论之上加入探查(市场营销调研)、分割(市场细分)、优先(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定位(市场定位)以及人力(企业人力资源),并将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称为“战术4P”,将探查、分割、优先、定位称为“战略4P”。科特勒认为只有在搞好战略营销计划过程的基础之上,战术性营销的制定才能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营销人员还必须灵活运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种营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