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形象
简介1.狭义的商品形象就是指商品的外包装;广义的商品形象包括商品设计、包装、广告、价目表、商业信函、规
简介
1.狭义的商品形象就是指商品的外包装;广义的商品形象包括商品设计、包装、广告、价目表、商业信函、规划书、发票及其他具有识别商品提供者作用的事物(例如服务人员的制服、有特色的运输工具和营业建筑物等)。
2.商品外包装在商品形象中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它与商品紧密相连,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它的形象往往代表了商品的整体形象。
3.商品外包装主要由包装物和标签组成;包装物的颜色、形状、质料,以及标签上的商标、商品名称、商品装潢和说明文字都是商品外包装的成份。商品外包装不仅具有盛放、包裹商品的实用作用,而且其识别商品来源,凝聚商业信誉,开展广告宣传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保护商品外包装的重要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有不足三年的历史(1993年12月开始施行),其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世界上有些国家保护商品外包装的法律制度建立得较早,其利弊得失值得我国认真分析和研究,以资借鉴。
相关
4.商标法对商品外包装的保护
商品外包装,在有的国家可以作为商标注册,但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根据美国商标法,只有商品的装潢和其他装饰、构成部分只是用来标识商品来源时,才能给予注册;否则,申请人必须证明外包装(构成、形状、颜色)获得了原含义之外的“第二含义”,足以将外包装与产品来源联系起来。目前,依据我国法律可以作为商标权客体的商品商标,应当是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并且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这是我国商标法第7条明文规定的。按照通常的解释,在我国能够注册的商标必须是平面的,“立体商标”不能成为注册商标,这就排除了立体包装物获得商标注册的可能。在我国,许多商品外包装上尽管装潢设计往往比商标的文字、图形占有更大的面积、更显著的地位,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装潢不能作为商标注册。例外的是,我国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于1986年后,批准的一批名优酒类商品厂家,可就其瓶贴(标签)与原有商标一并获得注册。例如在茅台酒这种商品上,获得商标保护的不仅是“金轮”或者“飞天”商标,而且包括了整个白地红字的“茅台酒”几个大字的装潢设计,这是我国对商标保护的一种补充措施,属于外包装保护的特殊情况。
即便外包装很难作为商标获得注册,商标保护的扩展也起到保护外包装的作用。1988年,欧共体委员会协调成员国商标法的指令提出了“联系的可能性”的概念(指商标与整个外包装联系起来,有在公众中造成误认的可能)。
商标法律制度不仅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而且着重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商标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成份构成,与外包装的图案、颜色及构成融为一体。通常给消费者留下印象的是外包装的整体形象,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很难逐一核对商标所有成份的异同,只要外包装上商标的使用方式(位置、大小、颜色及与其他成份的关系)在整体上给人相似的印象,就会造成误认;因为没有具体的参照(当与整个外包装相比较时,品牌会失去识别力),从而使商标权受到侵害。欧共体1988年商标指令提出的“联系的可能性”的概念,实际上扩展了商标权的范围。从外包装的整体考虑有无造成商标误认的可能,商标权的“扩展”间接地保护了外包装不被仿冒。
我国1993年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1条规定,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侵犯了注册商标专用权。这项规定注意到了商标保护与外包装上的商标名称及装潢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范围过窄,仍然是从商标本身的角度,而不是从外包装的角度判断有无商标侵权。欧洲商标法“联系的可能性”的概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以决定我国商标权有无扩大的必要。
5.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品外包装的保护
大部分商品外包装不能通过商标法获得保护。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有些国家把保护商品外包装的内容规定在商标法中,但这部分内容实际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性质。德国1986年修订的商标法第24条是关于侵犯商标权的法律责任,第25条是关于侵犯广义的商品形象的法律责任;后者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德国商标法基于1988年共同体商标指令和1994年生效的联盟委员会商标规则做了较大修改,新的商标法于1995年生效。德国新商标法包含所有有关注册商标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未注册商标和其它标志的保护,在此之前这一系列标志是由原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民法共同调整的。新商标法对于立体的包装物、外包装的颜色及其组合都给予保护。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取消了1986年商标法要求受保护的外包装必须在行业内被公认为“知名”这一限制,扩大了外包装的保护范围。
制裁“假冒”(passing off)是英国一项历史很长的制度。由于假冒的诉讼费用昂贵,而且充满不确定性,注册商标已经很少通过制裁假冒来保护了,但不能注册的外包装仍需借助假冒的诉讼。“假冒”是指行为人出售商品时误导公众相信该商品来源于某人,或与某人营业有关;要使假冒诉讼成立,还必须证明行为人有意欺诈并因此造成损害。现在,假冒的要件已经简化为三个,即商誉、误导和损害。如果造成消费者误认,就被视为存在误导或损害的初步证据。在假冒诉讼中,证明行为人的欺诈意图至关重要。实际上,“如果原告能证明被告使用包装物、标签是有意使零售商得以欺骗消费者,就能胜诉。”由于制裁假冒制度限制良多,除非用于保护驰名商品,受害人很难胜诉。现在英国国内要求用一种新的反不正当竞争制度取代制裁假冒制度的呼声很高,取代假冒的“盗用”没有证明行为人主观意图的严格要求,将使外包装的保护相对宽松一些。
西班牙1991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出现了“丝毫不差的模仿”的概念。丝毫不差的模仿有三个构成条件:第一,模仿被分作四种,完全模仿、带有微不足道变化的完全模仿、带有重要变化近于完全的模仿和具有再创造性的模仿(前三种模仿都构成不正当竞争);第二,通过模仿窃取他人的商誉或努力成果,或者使消费者产生两者有联系的印象;第三,模仿不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包装物或商品标签上的成份与安排,是依据法律规定、行业习惯或市场竞争规律设置的。例如,法律要求商品标签上必须印有产品成份、保质期等内容;为吸引消费者,产品商标一般处于标签的居中、醒目位置,等等。仅在这些方面相同或近似不能视作“丝毫不差的模仿”。但是,如果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和选择余地,仍然极力仿效和抄袭他人的外包装设计,就难免“丝毫不差的模仿”之嫌了。
1.狭义的商品形象就是指商品的外包装;广义的商品形象包括商品设计、包装、广告、价目表、商业信函、规划书、发票及其他具有识别商品提供者作用的事物(例如服务人员的制服、有特色的运输工具和营业建筑物等)。
2.商品外包装在商品形象中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它与商品紧密相连,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它的形象往往代表了商品的整体形象。
3.商品外包装主要由包装物和标签组成;包装物的颜色、形状、质料,以及标签上的商标、商品名称、商品装潢和说明文字都是商品外包装的成份。商品外包装不仅具有盛放、包裹商品的实用作用,而且其识别商品来源,凝聚商业信誉,开展广告宣传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保护商品外包装的重要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有不足三年的历史(1993年12月开始施行),其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世界上有些国家保护商品外包装的法律制度建立得较早,其利弊得失值得我国认真分析和研究,以资借鉴。
相关
4.商标法对商品外包装的保护
商品外包装,在有的国家可以作为商标注册,但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根据美国商标法,只有商品的装潢和其他装饰、构成部分只是用来标识商品来源时,才能给予注册;否则,申请人必须证明外包装(构成、形状、颜色)获得了原含义之外的“第二含义”,足以将外包装与产品来源联系起来。目前,依据我国法律可以作为商标权客体的商品商标,应当是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并且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这是我国商标法第7条明文规定的。按照通常的解释,在我国能够注册的商标必须是平面的,“立体商标”不能成为注册商标,这就排除了立体包装物获得商标注册的可能。在我国,许多商品外包装上尽管装潢设计往往比商标的文字、图形占有更大的面积、更显著的地位,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装潢不能作为商标注册。例外的是,我国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于1986年后,批准的一批名优酒类商品厂家,可就其瓶贴(标签)与原有商标一并获得注册。例如在茅台酒这种商品上,获得商标保护的不仅是“金轮”或者“飞天”商标,而且包括了整个白地红字的“茅台酒”几个大字的装潢设计,这是我国对商标保护的一种补充措施,属于外包装保护的特殊情况。
即便外包装很难作为商标获得注册,商标保护的扩展也起到保护外包装的作用。1988年,欧共体委员会协调成员国商标法的指令提出了“联系的可能性”的概念(指商标与整个外包装联系起来,有在公众中造成误认的可能)。
商标法律制度不仅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而且着重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商标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成份构成,与外包装的图案、颜色及构成融为一体。通常给消费者留下印象的是外包装的整体形象,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很难逐一核对商标所有成份的异同,只要外包装上商标的使用方式(位置、大小、颜色及与其他成份的关系)在整体上给人相似的印象,就会造成误认;因为没有具体的参照(当与整个外包装相比较时,品牌会失去识别力),从而使商标权受到侵害。欧共体1988年商标指令提出的“联系的可能性”的概念,实际上扩展了商标权的范围。从外包装的整体考虑有无造成商标误认的可能,商标权的“扩展”间接地保护了外包装不被仿冒。
我国1993年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1条规定,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侵犯了注册商标专用权。这项规定注意到了商标保护与外包装上的商标名称及装潢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范围过窄,仍然是从商标本身的角度,而不是从外包装的角度判断有无商标侵权。欧洲商标法“联系的可能性”的概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以决定我国商标权有无扩大的必要。
5.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品外包装的保护
大部分商品外包装不能通过商标法获得保护。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有些国家把保护商品外包装的内容规定在商标法中,但这部分内容实际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性质。德国1986年修订的商标法第24条是关于侵犯商标权的法律责任,第25条是关于侵犯广义的商品形象的法律责任;后者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德国商标法基于1988年共同体商标指令和1994年生效的联盟委员会商标规则做了较大修改,新的商标法于1995年生效。德国新商标法包含所有有关注册商标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未注册商标和其它标志的保护,在此之前这一系列标志是由原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民法共同调整的。新商标法对于立体的包装物、外包装的颜色及其组合都给予保护。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取消了1986年商标法要求受保护的外包装必须在行业内被公认为“知名”这一限制,扩大了外包装的保护范围。
制裁“假冒”(passing off)是英国一项历史很长的制度。由于假冒的诉讼费用昂贵,而且充满不确定性,注册商标已经很少通过制裁假冒来保护了,但不能注册的外包装仍需借助假冒的诉讼。“假冒”是指行为人出售商品时误导公众相信该商品来源于某人,或与某人营业有关;要使假冒诉讼成立,还必须证明行为人有意欺诈并因此造成损害。现在,假冒的要件已经简化为三个,即商誉、误导和损害。如果造成消费者误认,就被视为存在误导或损害的初步证据。在假冒诉讼中,证明行为人的欺诈意图至关重要。实际上,“如果原告能证明被告使用包装物、标签是有意使零售商得以欺骗消费者,就能胜诉。”由于制裁假冒制度限制良多,除非用于保护驰名商品,受害人很难胜诉。现在英国国内要求用一种新的反不正当竞争制度取代制裁假冒制度的呼声很高,取代假冒的“盗用”没有证明行为人主观意图的严格要求,将使外包装的保护相对宽松一些。
西班牙1991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出现了“丝毫不差的模仿”的概念。丝毫不差的模仿有三个构成条件:第一,模仿被分作四种,完全模仿、带有微不足道变化的完全模仿、带有重要变化近于完全的模仿和具有再创造性的模仿(前三种模仿都构成不正当竞争);第二,通过模仿窃取他人的商誉或努力成果,或者使消费者产生两者有联系的印象;第三,模仿不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包装物或商品标签上的成份与安排,是依据法律规定、行业习惯或市场竞争规律设置的。例如,法律要求商品标签上必须印有产品成份、保质期等内容;为吸引消费者,产品商标一般处于标签的居中、醒目位置,等等。仅在这些方面相同或近似不能视作“丝毫不差的模仿”。但是,如果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和选择余地,仍然极力仿效和抄袭他人的外包装设计,就难免“丝毫不差的模仿”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