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疲软
基本资料消费需求疲软近几十年来中国消费需求虽然持续平稳增长,但增速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1994年
基本资料
消费需求疲软近几十年来中国消费需求虽然持续平稳增长,但增速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1994年~2005年,最终消费总额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率为9.7%;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10%。虽然最终消费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比国内生产总值低0.3个百分点,但这个差距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导致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率一直偏低,并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六五”期间平均消费率为66.1%,“七五”期间平均为63.4%,“八五”期间为58.7%,“九五”期间为59.4%。最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而中国的平均消费率只有59.5%。中国在2003年就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从理论上和世界范围的历史来看,中国应该进入一个消费增长迅速的时期,但是却出现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率居高不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不断增加的局面。城乡居民个人储蓄2003年4月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3月突破 12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3月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至2005年居民个人储蓄率始终保持在36%~39%。消费需求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居民储蓄的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消费需求疲软。
引发原因
消费需求疲软引起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很多,有的学者认为是因为利率上调,导致居民增加储蓄;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预期收入不明的结果;还有的认为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竞争的结果。实际上,消费需求疲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
1.收入分配现状,导致消费欲望与能力的错位。
社会需求是消费者购买能力与购买欲望的综合体现。中国居民的个人储蓄2006年3月虽突破 14万亿元人民币,但这14万亿元人民币的储蓄分配表现为“2-8”原则,即80%的储蓄额由20%的人所有,而另有80%的人只拥有20%的储蓄。这样有消费欲望的人(80%)没有消费能力,而具有消费能力的人(20%)因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而暂无消费欲望。
2.保障制度变迁过速,加大居民现在和未来的支出,仰制消费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全面进行保障制度改革,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保障内容,以前由集体承担,而现在则由个人全额或部分承担,这些保障体制改革步子太大,并且多头并进,加大居民现在和未来的支出份额,使消费者不得不降低消费倾向。
3.消费者对经济发展预期不乐观,导致储蓄倾向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再加上中国刚刚加入WTO组织,以及中国就业体制的不完善,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为防不测,现在不得不提高储蓄倾向,导致即期消费倾向下降。
4.商品的诱导能力疲软。
市场有效需求是能力与欲望的结合,否则仅仅是一种潜在需求,而购买欲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品特色而具有的诱导能力,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商品的开发力度不大,创新不够,商品的雷同特性无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5.国家宏观政策限制了某些商品的需求。
政府出于总体社会经济发展的考虑,制定了相应的宏观政策,这一政策往往又恰好限制了居民对某一类商品的消费需求。如: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来看,中国家用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应该更快,但是,目前不利的宏观政策是其进入家庭的步伐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研究
消费需求疲软尽管影响消费需求疲软的因素很多,但是,解决消费市场疲软问题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二是提高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三是厂商增加供给创造需求。
1.增加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
消费者的需要是无限的,但现实生活中,无限的需要受货币支付能力的制约,表现为需求的有限性。要缩小无限需要和有限需求之间的差距,就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的购买力源于他们的收入水平,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最终要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提高宏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益,促进经济总量增长,通过调整消费者的收入分配,努力增加广大中、低收入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消费者的总体购买力。提高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一要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长足发展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扶持,提高劳动者总体收入水平;二要把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采取积极的一系列政策,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小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奠定经济基础;三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收入结构,控制贫富差距的快速扩大,增加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份额。贫富差距过大或扩大过速,导致绝大多数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社会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
2.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
消费行为的发生既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如果即期消费意愿强于预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反之,预期消费意愿强于即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因此,需要通过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一要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引导、宣传,使消费者树立科学而正确的消费理念,在心理上缓解消费顾虑,在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打破所有界限,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网络,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营运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预期信心,强化即期消费意愿;三要提高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的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通过精心培育市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激发消费意愿;四要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规范操作程序,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消费需求疲软近几十年来中国消费需求虽然持续平稳增长,但增速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1994年~2005年,最终消费总额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率为9.7%;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10%。虽然最终消费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比国内生产总值低0.3个百分点,但这个差距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导致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率一直偏低,并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六五”期间平均消费率为66.1%,“七五”期间平均为63.4%,“八五”期间为58.7%,“九五”期间为59.4%。最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而中国的平均消费率只有59.5%。中国在2003年就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从理论上和世界范围的历史来看,中国应该进入一个消费增长迅速的时期,但是却出现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率居高不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不断增加的局面。城乡居民个人储蓄2003年4月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3月突破 12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3月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至2005年居民个人储蓄率始终保持在36%~39%。消费需求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居民储蓄的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消费需求疲软。
引发原因
消费需求疲软引起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很多,有的学者认为是因为利率上调,导致居民增加储蓄;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预期收入不明的结果;还有的认为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竞争的结果。实际上,消费需求疲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
1.收入分配现状,导致消费欲望与能力的错位。
社会需求是消费者购买能力与购买欲望的综合体现。中国居民的个人储蓄2006年3月虽突破 14万亿元人民币,但这14万亿元人民币的储蓄分配表现为“2-8”原则,即80%的储蓄额由20%的人所有,而另有80%的人只拥有20%的储蓄。这样有消费欲望的人(80%)没有消费能力,而具有消费能力的人(20%)因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而暂无消费欲望。
2.保障制度变迁过速,加大居民现在和未来的支出,仰制消费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全面进行保障制度改革,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保障内容,以前由集体承担,而现在则由个人全额或部分承担,这些保障体制改革步子太大,并且多头并进,加大居民现在和未来的支出份额,使消费者不得不降低消费倾向。
3.消费者对经济发展预期不乐观,导致储蓄倾向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再加上中国刚刚加入WTO组织,以及中国就业体制的不完善,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为防不测,现在不得不提高储蓄倾向,导致即期消费倾向下降。
4.商品的诱导能力疲软。
市场有效需求是能力与欲望的结合,否则仅仅是一种潜在需求,而购买欲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品特色而具有的诱导能力,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商品的开发力度不大,创新不够,商品的雷同特性无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5.国家宏观政策限制了某些商品的需求。
政府出于总体社会经济发展的考虑,制定了相应的宏观政策,这一政策往往又恰好限制了居民对某一类商品的消费需求。如: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来看,中国家用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应该更快,但是,目前不利的宏观政策是其进入家庭的步伐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研究
消费需求疲软尽管影响消费需求疲软的因素很多,但是,解决消费市场疲软问题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二是提高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三是厂商增加供给创造需求。
1.增加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
消费者的需要是无限的,但现实生活中,无限的需要受货币支付能力的制约,表现为需求的有限性。要缩小无限需要和有限需求之间的差距,就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者的购买力源于他们的收入水平,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最终要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提高宏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益,促进经济总量增长,通过调整消费者的收入分配,努力增加广大中、低收入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消费者的总体购买力。提高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一要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长足发展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扶持,提高劳动者总体收入水平;二要把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采取积极的一系列政策,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小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奠定经济基础;三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收入结构,控制贫富差距的快速扩大,增加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份额。贫富差距过大或扩大过速,导致绝大多数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社会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
2.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
消费行为的发生既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如果即期消费意愿强于预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反之,预期消费意愿强于即期消费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因此,需要通过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一要加强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引导、宣传,使消费者树立科学而正确的消费理念,在心理上缓解消费顾虑,在行为上做到理性消费;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打破所有界限,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网络,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营运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预期信心,强化即期消费意愿;三要提高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的消费环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通过精心培育市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激发消费意愿;四要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规范操作程序,防范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