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壁垒
简介所谓退出,是指企业不再作为某种产品的供给者,退出是指企业从有关的产业或市场退出而从有关的产业或市
简介
所谓退出,是指企业不再作为某种产品的供给者, 退出是指企业从有关的产业或市场退出而从有关的产业或市场退出。退出有积极退出和被迫退出。积极退出是指有关企业发现了盈利更高的机会,而主动转移到其他产业或市场;被迫退出是指企业破产或被兼并收购后转产。一般而言,某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企业击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或市场,要么破产,要么转产。倘若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不佳,亏损严重、负债累累,但它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制约,很难从该产业或市场中退出,这些妨碍企业退出的限制因素,就称之为退出壁垒,构成退出壁垒的因素主要有沉没成本、职工解雇费用、综合生产障碍和法律、行政障碍等。
从行业利润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是进入壁垒较高而退出壁垒低,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将受到抵制,而在本行业经营不成功的企业会离开本行业。反之,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是最不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某行业的吸引力较大时,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当该行业不景气时,过剩的生产能力仍然留在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相当多的企业会因竞争不利而陷入困境。
它包括:
1.专业化的固定资产:这种固定置产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则退出壁垒高。
2.退出的费用高:如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安置费、大量的库存物品甚至包括由于纵向一体化形成的原材料加工基地及市场网络等费用。
3.和公司其他业务的战略关系密切:如退出某一行业会使企业在其他经营领域的产品、市场形象和营销能力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
4.感情和心里障碍:管理者不愿从纯经济的角度理性的作出撤退决策,原因有对过去业务的执着和熟悉、对雇员的忠诚、对自己事业的担忧等。
5.政府和社会约束:包括地方政府出于对失业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关注而对企业推出决策的否决或劝阻
代价
退出壁垒的代价是指退出某一个行业所要付出的代价。 退出包括人员安置等
退出壁垒的代价包括:
(1)未用资产,退出该行业时,企业将蒙受重大损失。
(2)退出的费用,包括人员安置,库存物品处理的费用等。
(3)策略性影响,如企业形象对企业营销、财务方面的影响,等等。
(4)心理因素,如经理人员或员工不愿退出该行业。
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的关系矩阵是行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行业利润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是进入壁垒较高而退出壁垒低,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将受到抵制,而在本行业经营不成功的企业会离开本行业。反之,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是最不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某行业的吸引力较大时,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当该行业不景气时,过剩的生产能力仍然留在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相当多的企业会因竞争不利而陷入困境。
因素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主要有: 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要支付退职金
(1)由埋没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企业投资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变得特殊化,形成专用性资产。在很多情况下不容易将专用性很强的固定资产转卖给他人或其他企业。当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就不能全部收回或完全不能收回。这部分不能收回的费用叫做埋没费用或沉没成本,它是企业退出产业时的一种损失,也就构成了企业退出时的障碍。埋没费用越大,退出越难,损失也越大。
(2)解雇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要给解雇工人支付退职金和解雇工资。有时为了让工人改行,还需要支付培训费用和行政费用。这些费用是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构成了退出壁垒。
(3)固定成本形成的退出壁垒,主要包括:如果企业准备退出,撕毁原本订立的购买原材料及推销产品的长期合同会被罚款,企业必须支付违约成本;企业的退出会影响职工的情绪,生产能力下降,财务状况容易恶化;退出表明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增加了企业转移出去后的融资困难,使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提高了融资成本,等等。
(4)结合生产形成的退出壁垒。结合生产在许多产业中存在,例如,在石油精炼产业中,从汽油到轻油、煤油、重油等多种油品都使用石油作原料进行结合生产。现在即使重油的市场需求显着下降,但降低重油的产量却有限度。这样,在结合生产的产业,即使一部分市场需求下降,但作为结合生产结果的一部分要单独退出是相当困难的。
(5)政策、法规形成的退出壁垒。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往往通过制订政策和法规来限制生产某些产品的企业从产业内退出。例如在电力、邮电、煤气等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中,各国政府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企业的退出。
现状
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健全,退出壁垒相对较低。当某一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时,社会有若干企业考虑退出该行业。由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较小,且各类市场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经营困难的企业能够主动或被动地退出该行业。随着退出企业增多,产品由严重供大于求逐步回归到基本平衡,从而使行业利润率回升。采用利润率指标对主要工业行业退出壁垒进行总体把握,具体采用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动态地观察这两个指标的变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1995年中国工业经营获利能力和投资获利能力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5年销售收入利润率比1993年、1994年分别下降1.12和0.73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比1993、1994年分别下降4.01和1.7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1993年销售收入利润率超过5%的行业有15个,1994年降为10个,1995年仅有7个。净资产利润率超过10%的行业1993年有20个,1994年降为6个,1995年降为5个。从两个指标的动态变动趋势看,三年来,销售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行业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利润率或净资产利润率有波动,但1995年仍比1993年上升的有9个行业。1995年销售收入利润率或净资产利润率比1993年下降50%以上的有15个行业。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工业企业经营获利能力、投资获利能力低是全局性的、非局部性的。利润率逐年稳步上升的行业很少,在波动中有所上升的也不多,70%以上的行业利润率呈降低趋势,甚至呈大幅降低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如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及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其利润率往往呈现出下降或不稳定的态势。同样,一些传统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率行业,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服装及其化学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利润率都呈显着下降趋势。中国工业企业获利能力普遍下降,反应了经济运行过程中退出机制失灵或退出壁垒较高,大部分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措施
中国许多行业退出壁垒较高,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重塑市场退出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应成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1.应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市场退出壁垒高,与政府直接充当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有关。因此,加快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迫在眉捷。通过改革,切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使政府从直接管企业、管项目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重点关注行业规划化、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关注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劳动力整体素质等经济运行环境和条件的营造,促使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优胜劣汰。
2.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结合市场经济的建设,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进行转制改造,实现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相分离,从而既使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能摆脱对政府的纵向依赖,又能使政府解除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而只以投入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不改变企业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把国有企业塑造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3.加大企业兼并,收购和破产的力度。严格按照有关“公司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企业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在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低成本扩张,对负债累累、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实施破产,特别是在中国的证券市场运行中,引入退出机制应毫不迟疑,对连续三年亏损,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按照有关制度应实施清盘,严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予以各种“庇护”和“重组”,使企业真正有竞争的动力、生存的压力。
(二)完善产业组织政策,消除资本流动障碍
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解决产业发展中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这一矛盾,实现有效竞争所制定的政策总和。通常这一政策分为反垄断与抑制过度竞争两种类型,结合中国现实,当前更适合于采取抑制过度竞争的产业组织政策。针对市场退出壁垒高的问题,现阶段产业组织政策可着重解决消除资本流动障碍的问题。如采取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加速设备折旧。根据不同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规定不同的折旧率,特别是生产能力利用率严重过剩的行业,明确规定行业设备的报废量和报废时间;对一些过度竞争行业中的低效率、高污染企业,应限期改造、转产或淘汰。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产业援助基金,对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实施设备报废、转产或退出的企业予以援助,以降低市场退出壁垒。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持续数年。当前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试点、推广完全积累式社会保障制度。这实质上是一种强制储蓄,每个职工及其所在企业必须按月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障费,同时记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个人帐户由“空帐”变为“实帐”,从积累起来的财产,成为能够取得收益应付未来失业、医疗、养老保障需要的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应遵循两项原则:(1)设立精简、高效的机构,以较低成本实现有效管理。(2)从中国国情出发,承认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社会保障待遇差别短期内难以消除。其管理方式可采用政府保障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基金经营机构分离的做法。政府机构负责制定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则,而不插手经营,基金管理公司只进行基金的管理而不进行直接经营。其经营职能由社会上的各大信托投资公司承担,由其与其他法人组建投资基金,通过分散投资、合理组合,将风险降至最小,实现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所谓退出,是指企业不再作为某种产品的供给者, 退出是指企业从有关的产业或市场退出而从有关的产业或市场退出。退出有积极退出和被迫退出。积极退出是指有关企业发现了盈利更高的机会,而主动转移到其他产业或市场;被迫退出是指企业破产或被兼并收购后转产。一般而言,某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企业击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或市场,要么破产,要么转产。倘若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不佳,亏损严重、负债累累,但它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制约,很难从该产业或市场中退出,这些妨碍企业退出的限制因素,就称之为退出壁垒,构成退出壁垒的因素主要有沉没成本、职工解雇费用、综合生产障碍和法律、行政障碍等。
从行业利润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是进入壁垒较高而退出壁垒低,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将受到抵制,而在本行业经营不成功的企业会离开本行业。反之,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是最不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某行业的吸引力较大时,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当该行业不景气时,过剩的生产能力仍然留在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相当多的企业会因竞争不利而陷入困境。
它包括:
1.专业化的固定资产:这种固定置产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则退出壁垒高。
2.退出的费用高:如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安置费、大量的库存物品甚至包括由于纵向一体化形成的原材料加工基地及市场网络等费用。
3.和公司其他业务的战略关系密切:如退出某一行业会使企业在其他经营领域的产品、市场形象和营销能力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
4.感情和心里障碍:管理者不愿从纯经济的角度理性的作出撤退决策,原因有对过去业务的执着和熟悉、对雇员的忠诚、对自己事业的担忧等。
5.政府和社会约束:包括地方政府出于对失业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关注而对企业推出决策的否决或劝阻
代价
退出壁垒的代价是指退出某一个行业所要付出的代价。 退出包括人员安置等
退出壁垒的代价包括:
(1)未用资产,退出该行业时,企业将蒙受重大损失。
(2)退出的费用,包括人员安置,库存物品处理的费用等。
(3)策略性影响,如企业形象对企业营销、财务方面的影响,等等。
(4)心理因素,如经理人员或员工不愿退出该行业。
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的关系矩阵是行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行业利润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是进入壁垒较高而退出壁垒低,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者将受到抵制,而在本行业经营不成功的企业会离开本行业。反之,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是最不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某行业的吸引力较大时,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该行业;当该行业不景气时,过剩的生产能力仍然留在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相当多的企业会因竞争不利而陷入困境。
因素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主要有: 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要支付退职金
(1)由埋没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企业投资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变得特殊化,形成专用性资产。在很多情况下不容易将专用性很强的固定资产转卖给他人或其他企业。当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就不能全部收回或完全不能收回。这部分不能收回的费用叫做埋没费用或沉没成本,它是企业退出产业时的一种损失,也就构成了企业退出时的障碍。埋没费用越大,退出越难,损失也越大。
(2)解雇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要给解雇工人支付退职金和解雇工资。有时为了让工人改行,还需要支付培训费用和行政费用。这些费用是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构成了退出壁垒。
(3)固定成本形成的退出壁垒,主要包括:如果企业准备退出,撕毁原本订立的购买原材料及推销产品的长期合同会被罚款,企业必须支付违约成本;企业的退出会影响职工的情绪,生产能力下降,财务状况容易恶化;退出表明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增加了企业转移出去后的融资困难,使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提高了融资成本,等等。
(4)结合生产形成的退出壁垒。结合生产在许多产业中存在,例如,在石油精炼产业中,从汽油到轻油、煤油、重油等多种油品都使用石油作原料进行结合生产。现在即使重油的市场需求显着下降,但降低重油的产量却有限度。这样,在结合生产的产业,即使一部分市场需求下降,但作为结合生产结果的一部分要单独退出是相当困难的。
(5)政策、法规形成的退出壁垒。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往往通过制订政策和法规来限制生产某些产品的企业从产业内退出。例如在电力、邮电、煤气等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中,各国政府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企业的退出。
现状
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健全,退出壁垒相对较低。当某一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时,社会有若干企业考虑退出该行业。由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较小,且各类市场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经营困难的企业能够主动或被动地退出该行业。随着退出企业增多,产品由严重供大于求逐步回归到基本平衡,从而使行业利润率回升。采用利润率指标对主要工业行业退出壁垒进行总体把握,具体采用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动态地观察这两个指标的变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1995年中国工业经营获利能力和投资获利能力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5年销售收入利润率比1993年、1994年分别下降1.12和0.73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比1993、1994年分别下降4.01和1.7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1993年销售收入利润率超过5%的行业有15个,1994年降为10个,1995年仅有7个。净资产利润率超过10%的行业1993年有20个,1994年降为6个,1995年降为5个。从两个指标的动态变动趋势看,三年来,销售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行业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利润率或净资产利润率有波动,但1995年仍比1993年上升的有9个行业。1995年销售收入利润率或净资产利润率比1993年下降50%以上的有15个行业。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工业企业经营获利能力、投资获利能力低是全局性的、非局部性的。利润率逐年稳步上升的行业很少,在波动中有所上升的也不多,70%以上的行业利润率呈降低趋势,甚至呈大幅降低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如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及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其利润率往往呈现出下降或不稳定的态势。同样,一些传统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率行业,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服装及其化学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利润率都呈显着下降趋势。中国工业企业获利能力普遍下降,反应了经济运行过程中退出机制失灵或退出壁垒较高,大部分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措施
中国许多行业退出壁垒较高,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重塑市场退出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应成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1.应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市场退出壁垒高,与政府直接充当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有关。因此,加快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迫在眉捷。通过改革,切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使政府从直接管企业、管项目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重点关注行业规划化、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关注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劳动力整体素质等经济运行环境和条件的营造,促使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优胜劣汰。
2.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结合市场经济的建设,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进行转制改造,实现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相分离,从而既使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能摆脱对政府的纵向依赖,又能使政府解除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而只以投入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不改变企业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把国有企业塑造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3.加大企业兼并,收购和破产的力度。严格按照有关“公司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企业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在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低成本扩张,对负债累累、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实施破产,特别是在中国的证券市场运行中,引入退出机制应毫不迟疑,对连续三年亏损,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按照有关制度应实施清盘,严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予以各种“庇护”和“重组”,使企业真正有竞争的动力、生存的压力。
(二)完善产业组织政策,消除资本流动障碍
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解决产业发展中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这一矛盾,实现有效竞争所制定的政策总和。通常这一政策分为反垄断与抑制过度竞争两种类型,结合中国现实,当前更适合于采取抑制过度竞争的产业组织政策。针对市场退出壁垒高的问题,现阶段产业组织政策可着重解决消除资本流动障碍的问题。如采取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加速设备折旧。根据不同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规定不同的折旧率,特别是生产能力利用率严重过剩的行业,明确规定行业设备的报废量和报废时间;对一些过度竞争行业中的低效率、高污染企业,应限期改造、转产或淘汰。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产业援助基金,对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实施设备报废、转产或退出的企业予以援助,以降低市场退出壁垒。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持续数年。当前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试点、推广完全积累式社会保障制度。这实质上是一种强制储蓄,每个职工及其所在企业必须按月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障费,同时记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个人帐户由“空帐”变为“实帐”,从积累起来的财产,成为能够取得收益应付未来失业、医疗、养老保障需要的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应遵循两项原则:(1)设立精简、高效的机构,以较低成本实现有效管理。(2)从中国国情出发,承认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社会保障待遇差别短期内难以消除。其管理方式可采用政府保障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基金经营机构分离的做法。政府机构负责制定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则,而不插手经营,基金管理公司只进行基金的管理而不进行直接经营。其经营职能由社会上的各大信托投资公司承担,由其与其他法人组建投资基金,通过分散投资、合理组合,将风险降至最小,实现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