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概述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b.h.westley)和麦克莱恩(m.s.maclean)整理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概述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b.h.westley)和麦克莱恩(m.s.maclean)整理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模式中的诸要素表示如下意义:
x:代表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传播这些事件或事物的信息要借助大众媒介。 a:有意图的传播者,如政治家、广告客户、新闻来源等,是“鼓吹者”角色。 c:指媒介组织或其中的个人,也称把关人,它们从a或x处选择信息,传播给b(受众)。b指受众或“行为”角色,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 x’: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 x”: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 fba:指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 fbc:指受众通过直接接触或受众的研究向传播组织的反馈。 fca:指传播者(c)流向鼓吹者(a)的反馈。
这一模式分析了a、b、c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馈的重要性。用这一模式解释教育传播过程时,a为教学信息的编码者,c为授课教师,b为学习者。在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多种教学信息,并重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教学信息编制者也应获得教师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提高所编教材、课件等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