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丰厚价值彰显茶叶已成为优势资源

第一茶叶网 2011-03-11 17:29 茶叶
春茶价格:价值背后的利益分割 茶农、茶厂、茶商面对茶叶这块资源利润的蛋糕又是怎样切割的呢 2011春茶即

        春茶价格:价值背后的利益分割 

        茶农、茶厂、茶商面对茶叶这块资源利润的蛋糕又是怎样切割的呢

  2011春茶即将上市,春茶品质和价格成为近期大家关注的焦点。与2010年春茶相比,2010秋茶的价格涨幅就达30%。虽然2011年春茶还未大量上市,但春茶价格必定上扬,已成为业界不少人的共识,也成为从业者和消费者的热门话题之一。
  
  丰厚价值彰显茶叶已成为优势资源
  
  价格不等于价值,但价值必然决定价格。贵州春茶的价格上扬表明,历经时间风雨的淘洗,历经黔省茶人的艰辛努力,贵州茶叶,已成为价值极为可观的优势资源,正成为衣食万户的产业。剥去今年春茶价格上扬的表象,我们会看到,围绕茶叶价值这一轴心,种植、加工、经销三方介入的利益分割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在当下的贵州茶区,平均每亩投产茶园创产值达3000元左右,是多数经济农作作物的3-5倍,并可连续获益30年以上。正由于茶叶的综合价值日益突显,可以获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举三得之效,曾被贵州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山区农村的第一优势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茶产业。
  
  资源利润蛋糕是怎样切割的
  
  在茶产业的链条中,分为种植、加工、销售三大环节,茶农、茶厂、经销商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那么,这“三方诸侯”对于茶叶这块资源利润的蛋糕,又是怎样切割的呢?
且让我们到生产经营现场去找找答案吧。
  
  茶农
    
  每到采茶时节的傍晚,湄潭县湄江镇茶青交易市场总是热闹非凡,摩托车、面包车停满了路旁,多家茶叶加工厂及收购商,进入市场收购茶青。茶农采摘的新鲜茶青,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市场交易。在这里,多方选择,优质优价。
    
  该镇核桃坝村村支书陈廷明告诉记者,全村平均每亩茶园的产值,已达到5000元,比其他产茶区都要高,“进入春茶开采后,茶青价格每天都不一样,但茶叶品级主要还是看产地。”在湄潭,去年春茶茶青市场价格大多在50-100元之间。茶企以此价格收购而来的茶,加工后大多成为中端茶或名优茶。而收购价格,则是加工商或收购商根据不同茶青品质而定。众多茶农虽然相互心照不宣,但人人心里都保有一个最低价格底线,最终要选择出价最高的商家,获得一个他们认为满意和公平的价格。“茶农是决定价格高低的关键,当然还在于他手中茶青的品质。”湄潭县茶叶局一位干部说。

加工商
    
  “机器一开,光电费就20多块,在加工过程中还要看茶叶的形态、口感好不好。某个环节一旦出了问题,影响到茶叶外形和口感,茶叶就卖不起价,再扣除加工成本,根本赚不到多少钱。”长期从事茶叶加工的一位老板告诉记者。
    
  从茶农手上收购的茶青,每四斤茶青炒制出一斤干茶,按照每斤茶青价格50-100元来算,一斤干茶的基本成本就在200-400元,加上厂房建设、水电、人工工资等费用,再加上以每斤加工利润50元来计算,每斤干茶出厂价保持在250-450元。
  
  
销售商
    
  曾做茶叶销售的王女士向记者透露,从向加工厂购进茶叶到销售,销售商基本会按照进价的1至3倍售出,这似乎已成了行规。一些礼品茶,则是对散装的售价通常为800/斤的茶叶,进行包装,价格就可提到1200左右。可见,包装利润空间比较大。
    
  从现场回到思考。
    
  许多茶叶加工老板和经销商告诉记者,他们早就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是秘而不宣罢了--茶叶资源利润的分割格局。以2007年为例,一般状况是:茶农占22%,茶叶加工商占28%,茶叶销售商占50%;但到了2010年,这一格局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茶农所得“蛋糕”已扩展到30%左右,加工厂通常为22%左右,其余48%则为经销商所得。换言之,即“三环节”中的种植利润上升,加工和经销两环节利润下降,尤其以加工厂下降为多。记者采访中,从采摘、加工到最后的销售环节上发现,决定茶叶价格的源头性环节,固然是茶农,但最后主导着茶叶的终端价格的,还是非经销商莫属。不少从事批发销售的茶商则认为,表面上看,销售商赢得的利润确实很大,但却承担着茶叶销售的店面费、人工费、拓展市场成本、税收、企业品牌广告,以及在茶叶运输、保管途中的风险及费用,而这些费用加起来,数量不可小看,这说明经销商比茶农和加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是最大的,销售商的所得利润,“只是看起来很美”。
  
  
利益分配格局的成因所在
    
  相对上述三方,无论是茶农、加工商、销售商,都承担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其利益分享格局正在一天一天发生变化。其变化成因主要是:
    
  一是政府给力正在突显和释放后续效应。随着茶产业分工分业的细化,茶农的种茶效益正呈现出上升趋势。2010年,仅湄潭县金华村,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元,茶叶已成为该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贵州的省地县乡四级出台的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绝大部分扶持资金是向茶农倾斜,鼓励农民多种茶叶,这对于调动和刺激农民种茶热情,让千家万户将其人力资源聚集到茶地上来,让无数原想外出打工的劳力回流到茶产业上来,进而加速扩展茶园种植规模,为茶产业夯实原材料基础,无疑是明智而大有必要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各级财政困难,只好将有限的资金资源,拨出较少部分来对企业及经销商扶持,帮助其建设茶园基地及在外建立贵州茶专卖店。茶农收入的稳步上升,刺激了产业的发展,贵州不到4年,茶园规模就由不到100万亩,发展到如今的300万亩,便更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据了解,在每亩茶园的投资成本里,政府补贴占四分之三,而茶农则占四分之一,农民收益越大,茶产业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茶叶精深加工尤其科技进步进展偏慢,导致加工厂所得利润偏低。由于贵州的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精深加工乏力,技术进步步伐缓慢,尤其产业链条较短,自身和政府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在茶叶加工上,获取的资源利润增幅小。黔东南州2006年引入一家客商创办茶叶加工厂,县政府在当地“寸土寸金”的地价情况下,几乎以零地价的条件,拨给客商土地数十亩。该客商在投入2000万元左右后,却无力再作更大力度投入,每年生产干茶仅数20余吨。
    
  三是贵州绿茶品牌影响力扩张力还不够强。近年来,贵州绿茶品牌历经政府和各界奋力营造,外在形象和品牌效应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面对外省茶叶品牌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面对茶叶世界众多品牌的激烈竞争,贵州茶叶品牌影响力及其价值还远未达到应有程度,不少产茶县还停留在传统的原材料销售模式上。这又从一个层面影响到茶叶经销商的利润所得。尽管政府对于在外开办贵州茶专卖店和进行较大规模宣传推介的,分别给予2-10万元的扶持,但这对于物价飞涨的时代,无疑是杯水车薪,多数经销商又因资金有限,无力就推介贵州绿茶进行较大资本投入,也就影响了自身收益。
  
  坚定信心,加大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创新品牌推介方式和市场拓展方式,才能更好满足贵州茶叶的发展要求,也才能更好更快地做大贵州茶产业蛋糕。这,也是拓展广大茶农、茶企业和茶叶经销商生计和收益的不二法门,也是贵州茶叶价格持续上升价值扩张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