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名优茶,效益比常规采摘亩可增收上千元
益发展利土壤促结构调整
省茶叶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沈前贵介绍,茶不同于其他作物,由于它的多年生长性,对土壤的保护很有好处。而茶产业发展起来之后,促使更多的土地投入到茶产业上,这样一来势必一些剩余的作物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对农业结构调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在蒲江县体现得尤为明显。
位于成都以南70余公里的蒲江县,每天一早,每一片茶垄里全是采茶人,大家半戴着斗篷,腰间挎着小竹笼,仿佛江南小镇。很多当地茶农会骄傲地告诉品茶人,“去年6月上市的‘蒲江雀舌’有机茶,每公斤卖到5800元,就是这里出品的。”
“小茶叶里有大文章啊。”蒲江县当地农业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如今蒲江不但建起了茶叶产业基地,更走出了一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自2005年蒲江成佳镇成为成都市首个有机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以来,蒲江茶产业飞速发展,目前已拥有绿昌茗、嘉竹等大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60多家,茶农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带动起来的农民达2.96万户。去年,蒲江县已建成标准化茶园18.5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茶农人均涉茶收入达到48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4%。
受益于茶产业,蒲江顺势将该县茶叶产业覆盖范围内的土地实施综合整理,让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其中标准农田三级以上耕地达到15万亩,占总面积的75%。园区内道路纵横通畅,灌溉率达到100%。
【茶客闲话】
让“绿色银行”发展多种业务
“采摘名优茶,效益比常规采摘亩可增收上千元。”蒲江县大塘镇双石村茶农廖长洪提起种茶带来的幸福生活就笑,廖长洪和同乡在2009年合伙承包鹤山镇大林村150亩茶园,按照标准化生产进行管理,今年全年采摘名茶原料,产值比往年按常规采摘多收了十多万元。
四川作为全国茶产量第二的大省,有很多像廖长洪这样的茶农。他们在当地特色化调结构、组织化联农户、标准化建基地、品牌化拓市场的相关发展思路下,合力让全省的茶叶产业得到优化升级。
但是,川茶大部分品牌还是在省内打转转,没有大规模地“走出去”。
所以,要让更多茶农赖以生存的“绿色银行”可以更好地运转,还应该发散性地发展,多渠道、多产业地协调发展。例如打造知名的茶叶品牌绿色饮料,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做活茶文化,尝试把茶馆办进茶产业园,或者搜集相关茶文化进行文化创作;更可借鉴西湖龙井茶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多种手段提升“茶”的产业半径,让更多的农民及周边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