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茶茶产业“十一五”发展综述茶海扬帆正当时
贵州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高山绿茶、生态绿茶和有机绿茶的重要产地,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但是,由于受大山的阻 隔,这一产业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不大,品牌过多过杂,没有形成优势品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与贵州茶的历史地位、文化境界是不相符的。
2007年,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跨越式发展贵州茶产业的宏伟目标和措施,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要达到500万亩的目标,全省上下掀起了大办茶业的热潮。
茶园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
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贵州茶园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工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集聚、加工集群、市场集成已具雏形,贵州绿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高品质生态茶的原料中心地位得到彰显。
据贵州省农委农经站站长、省茶叶产业办负责人王永新介绍:截至2011年4月,贵州省茶园总面积370万亩,比2006年增加268万亩,增长262.7%。年均新建茶园面积50万亩以上,占全国年新建茶园面积的一半,茶园面积排名居全国第二、绿茶省份第一。全省茶园面积突破300万亩,被评为2010年贵州十大经济事件。茶园集中度不断提高,茶园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数量发展到21个,其中,5万至10万亩县10个、10万至20万亩县8个、20万亩以上县3个。万亩乡镇发展到85个,万亩专业村15个。新建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苗木,无性系良种比率从21.3%提高到80%。建成2万亩覆盖主产茶区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基地,面积增长7倍以上,实现省内苗木自给。引进省外优良茶树品种50多个,建成45个面积1000亩以上的良种示范园。完成对全省近400万亩规划新建茶园土壤pH值和主要重金属指标的检测。通过认证的茶园面积达60万亩。
由于种植茶叶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将退耕还林中“退出”的荒山也种上了茶叶。记者在毕节地区威宁县炉山镇看到,这里过去曾是光秃秃的荒山,现在已经种上了绿油油的茶树。该镇党委书记许如龙告诉记者:这里出产的“乌撒烤茶”远近闻名,但过去由于产量低,只能用于县、镇机关的接待用茶,市场上买不到。现在,该镇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一万亩,“乌撒烤茶”已进入市场,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
遵义市委副巡视员、原湄潭县委书记黄天俊告诉记者,遵义市的茶园面积已达100万亩,每年还在以15万亩的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达150万亩以上,占全省三分之一。凡茶园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的地区都建有茶青市场,交易非常活跃,没有出现滞销情况。为了做大市场,该市拟与山东寿光茶叶市场合作,将茶叶产品打入东北、华北。
资本进入,加工水平快速升级
由于贵州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茶产业的优惠政策,不少省内外商家纷纷到贵州投资茶叶种植和加工。据毕节地区副专员吴安玉介绍,该地区所辖的金沙、纳雍、威宁等县的不少煤矿老板都转行从事茶叶种植,推动了毕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现在已有“金池翠芽”、“乌撒烤茶”等三个著名品牌,纳雍县被命名为“高山茶之乡”,金沙县被命名为“贡茶之乡”。
据贵州省茶产业办公室统计,2010年贵州省茶叶产量6.1万吨、销售收入32.17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95倍和5.12倍;茶产业综合产值约40亿元以上。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616家,资产总额29.8亿元,是2006年的7倍以上,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茶叶百强,217家通过QS认证,104家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全省引进茶叶企业178家,投资6.8亿元。通过整体收购、兼并重组、控股经营、品牌营销等方式,建立了一些茶叶企业集团,进一步壮大了企业实力。全省一半以上茶叶加工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车间,实现了全程连续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逐步实现从注重生产春茶向春夏秋三季并重生产转变,从重点利用独芽茶原料向一芽一叶、一芽数叶原料同步并重利用转变,从以绿茶产品为主向以绿茶为主,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再加工茶以及茶多酚、茶籽油、茶饮料、超微茶粉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同步开发转变的生产格局,茶叶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
贵州2011年投产茶园146万亩,同比增加31.8万亩、增长30.4%;全省春茶产量24280吨、产值29.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94.4%;名优茶产量6595吨、产值2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98.3%。预计夏秋茶产量44530吨、全年茶叶总产量70588吨,同比分别增长17%、28.1%。
据了解,今年春茶销售总体形势比较好,批发价也明显上涨。茶叶市场批发价格高的可以卖到1000元以上,大部分集中在500-600元之间。湄潭、凤冈独芽茶的批发价格均在600-700元/斤,石阡苔茶、梵净山翠峰茶等名优茶出现茶商抢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