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物科检测出乾隆紫砂壶,极具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宜兴紫砂壶世人皆知,然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的紫砂壶就稀奇了。昆明文物科检测出乾隆紫砂壶,极具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日,市民吴小姐携带一把邵旭茂制仿古壶,来到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借助专家和科技力量对仿古壶进行鉴定,确认该壶为清乾隆年间所制,专家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吴小姐介绍,该壶是多年前朋友所送,权当装饰品摆放家中。不久前,自己参观一民间艺术博览会,发现有一把清中期的紫砂壶与该壶很相似。经上网查询,自己决定求助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通过专家和科学仪器对壶一探究竟。
中心主任吕志坚上手观察,初步认为是一把仿古壶,虽然仿古但也是老壶,应为清早、中期的产品。后经EDX3600LX荧光能谱仪对壶盖、壶身作双重检测,电脑数据库显示结果:“送检样品所含元素成分含量与18世纪早、中期宜兴紫砂数据符合较好”。
该壶高7厘米,底部有“邵旭茂制”篆书方印,壶身有刻字装饰。此壶古朴大方,泥质精细,色泽滋润,刀工苍劲有力,线条饱满,雍容大度,极富气势,绝无臃肿之病。做工颇精,钮座、盖沿、壶颈等细处线面修饰讲究。壶底圈足与壶内修刮工艺俱佳,盖内处理尤见平整利落,内外气孔端正。调泥精炼,窑火适宜,浆面宝光隐现,为同时期精品。
吕志坚介绍,邵旭茂为宜兴上袁村人,生活于清康熙至雍正年间,是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阳羡砂壶图考》对他有描述:制壶似陈用卿,造工精细,质坚如玉。传器紫砂大壶底有二印,上“荆溪”篆书椭圆印,下“邵旭茂制”篆书方印,精湛绝伦。紫砂壶,又名宜兴紫砂壶。从明武宗正德年间起开始制成壶,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创始人是明朝的供春。
明、清两代紫砂壶的生产是家庭式的作坊制,器物侧重反映出艺人的个人风格:或规矩严谨,或粗放豪迈,或素面素心,或装饰华丽。“自古茗壶似名人”,即指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绝不雷同。清中期,壶艺的技法、形式趋向华丽完美,正因其所蕴含的独特性和历史性,这把紫砂仿古壶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及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