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豆类商品供需拐点出现
调控难解供需矛盾,豆类价格易涨难跌-食品产业网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方正期货 罗江华
今年下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快速上升,通胀加强,豆类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近期,国家通过微调货币政策、临时抛储以及价格临时干预等政策措施调控市场。国家政策调控导致豆类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回落,但笔者认为政策调控难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豆类商品价格后市将易涨难跌。
一、全球豆类商品供需拐点出现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2月份月度供需报告预测,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25778万吨,较2009/2010年度减少231万吨;全球大豆总需求将达到25624万吨,较2009/2010年度增加1769万吨。全球大豆产量预期减少,而总需求刚性增长,这导致2010/2011年度期末库存降低至6012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由2009/2010年度的25.32%降至23.46%.相对应的,全球豆粕期末库存消费比由2009/2010年度的3.63%降至3.51%,全球豆油期末库存消费比由2009/2010年度的7.82%降至6.70%.
基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未来天气的不确定性,未来大豆产量增长速度将受到限制,而全球人口增长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需求刚性增长不会改变。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来看,豆类市场的供需格局已经从金融危机之后的供过于求向供需紧平衡转变。全球大豆供需格局的悄然改变将主导未来豆类商品的价格走势。
二、中国需求强劲支撑豆类商品价格
近年来,中国对豆类商品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2010/2011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预计为57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700万吨,增幅达到2.3%,中国需求是全球豆类商品关注的重点。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0/2011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为692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供应量为1520万吨,进口大豆供应量为5400万吨,中国压榨大豆超过90%依赖于国际进口。美国农业部预计,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出口贸易量为9800万吨,而中国即大豆进口量将达到5700万吨,占全球大豆出口总量58%.一方面,中国大豆进口量巨大导致国内市场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强劲需求也成为支撑国际豆类市场的重要因素。
今年下半年以来,豆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近期,国家通过抛储大豆、豆油等措施增加市场供应量,但我国大豆自给率不到10%.相关预测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平均每月进口大豆将达到450万吨,中国全年大豆产量才1500万吨左右。国家大豆抛储只能从心理上影响市场,而无法缓解大豆市场的供需矛盾。中国的强劲进口需求将成为豆类商品价格的重要支撑。
三、通胀预期强烈,货币政策陷“两难”
1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1%,为28个月来最大升幅,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人们对通胀预期非常强烈。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取向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如果不加息,通胀率将继续上升,储蓄率为负,但一旦加息,将吸引国际热钱进一步涌入国内,这又将进一步推高国内的通胀水平。近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采访时也表示,当前中国央行在加息问题上陷入“两难”选择。因此,不管是加息与否,国内流动性在今后一段时期都将保持充裕,未来物价水平将维持在相对高位,豆类商品也不例外。
四、天气因素炒作将助推豆类价格
近日,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的气象学专家表示,拉尼娜现象正威胁阿根廷大豆及玉米作物,或将在下一年度再次袭击南美国家,并导致更为严重的作物单产损失。预计拉尼娜的影响要到4月开始减退,在此之前有可能导致大豆单产下降15%.天气因素是豆类商品市场重要的炒作题材,当前正是南美大豆主产国阿根廷与巴西大豆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天气因素炒作将助推豆类市场价格。
综上所述,当前商品市场仍然处于流动性充裕的格局之下,豆类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已经改变,未来需求的刚性增长将引导市场价格走强,而天气炒作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下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快速上升,通胀加强,豆类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近期,国家通过微调货币政策、临时抛储以及价格临时干预等政策措施调控市场。国家政策调控导致豆类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回落,但笔者认为政策调控难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豆类商品价格后市将易涨难跌。
一、全球豆类商品供需拐点出现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2月份月度供需报告预测,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25778万吨,较2009/2010年度减少231万吨;全球大豆总需求将达到25624万吨,较2009/2010年度增加1769万吨。全球大豆产量预期减少,而总需求刚性增长,这导致2010/2011年度期末库存降低至6012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由2009/2010年度的25.32%降至23.46%.相对应的,全球豆粕期末库存消费比由2009/2010年度的3.63%降至3.51%,全球豆油期末库存消费比由2009/2010年度的7.82%降至6.70%.
基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未来天气的不确定性,未来大豆产量增长速度将受到限制,而全球人口增长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需求刚性增长不会改变。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来看,豆类市场的供需格局已经从金融危机之后的供过于求向供需紧平衡转变。全球大豆供需格局的悄然改变将主导未来豆类商品的价格走势。
二、中国需求强劲支撑豆类商品价格
近年来,中国对豆类商品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2010/2011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预计为57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700万吨,增幅达到2.3%,中国需求是全球豆类商品关注的重点。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0/2011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为692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供应量为1520万吨,进口大豆供应量为5400万吨,中国压榨大豆超过90%依赖于国际进口。美国农业部预计,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出口贸易量为9800万吨,而中国即大豆进口量将达到5700万吨,占全球大豆出口总量58%.一方面,中国大豆进口量巨大导致国内市场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强劲需求也成为支撑国际豆类市场的重要因素。
今年下半年以来,豆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近期,国家通过抛储大豆、豆油等措施增加市场供应量,但我国大豆自给率不到10%.相关预测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平均每月进口大豆将达到450万吨,中国全年大豆产量才1500万吨左右。国家大豆抛储只能从心理上影响市场,而无法缓解大豆市场的供需矛盾。中国的强劲进口需求将成为豆类商品价格的重要支撑。
三、通胀预期强烈,货币政策陷“两难”
1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1%,为28个月来最大升幅,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人们对通胀预期非常强烈。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取向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如果不加息,通胀率将继续上升,储蓄率为负,但一旦加息,将吸引国际热钱进一步涌入国内,这又将进一步推高国内的通胀水平。近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采访时也表示,当前中国央行在加息问题上陷入“两难”选择。因此,不管是加息与否,国内流动性在今后一段时期都将保持充裕,未来物价水平将维持在相对高位,豆类商品也不例外。
四、天气因素炒作将助推豆类价格
近日,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的气象学专家表示,拉尼娜现象正威胁阿根廷大豆及玉米作物,或将在下一年度再次袭击南美国家,并导致更为严重的作物单产损失。预计拉尼娜的影响要到4月开始减退,在此之前有可能导致大豆单产下降15%.天气因素是豆类商品市场重要的炒作题材,当前正是南美大豆主产国阿根廷与巴西大豆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天气因素炒作将助推豆类市场价格。
综上所述,当前商品市场仍然处于流动性充裕的格局之下,豆类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已经改变,未来需求的刚性增长将引导市场价格走强,而天气炒作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