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专家全力求解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 11-13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报道:(记者任沁沁秦亚洲许雪毅)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当时在台下听报告的这段话,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摘下眼镜,轻轻拂去眼角的泪花。对于别人来说,这几句话只是近3万字报告里的36个字而已。对于这位76岁老人,却是致力一生的事业。
从青丝到华发,身为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的他依然朴实如同田间农民。他说,“我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这一项“种子”事业,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造福了几代中国农民。
从1963年放弃城市工作,来到地处黄河故道的鹤壁市浚县负责种子试验至今,程相文选育和推广出39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3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粮食安全”进入中共党代会的报告已经不是第一次。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正是那一年,程相文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再次刷新纪录,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达到1733.66公斤,成为当时中国15亩连片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
如今,中国粮食已连续6年总产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并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
程相文深知,这是政策与投入、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行政推动等多种要素聚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持续的稳粮政策与不断加大的投入力度”。
不过,中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农村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种田,更愿意到城市的工厂打工;中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应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8月份在京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样本农户最大收入差距达到10.19倍。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拉大引发人们对农村发展战略及其潜藏问题的反思。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在北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严肃发问:“能人到城里做工、开店、开作坊去了,弱者的土地又转包、租赁或转让了,明天谁来种田?”
2010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进口美国农产品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中国对外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种类包括:大豆、棉花、植物油和食用糖等品种。以大豆为例,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占中国大豆新增供应量的78%。
“长此以往,一旦有什么波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将面临更大的威胁。”程相文对此也忧心忡忡。
同样为中共十八大代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他指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13亿多人口,这是基本国情,“要在有限耕地上生产全国人民需要的粮食和农业主要产品,就必须发展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厉以宁认为,今后中国种田的主要是三种人:种植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这三者都离不开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谢华安指出,只有农业机械化才能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它比人工效率至少高10倍”。
程相文透露,国内的农业专家已经筛选出不同区域的、适应机械化生产、现代化操作的玉米新组合、新品种。它们具备耐密性、抗倒性、抗疫、脱水快等性能,完全可以适应未来机械化生产的要求。
“目前已经选育出的几个新品种,正在参加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程相文说,近期有望投入市场,此举将解决国外种业占领中国市场的不平衡现状。
“目前,根据我国农业现状,仅机械化深耕这一项,就可以提高亩产,就可以提高亩产10%左右,增加玉米产值400亿元。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解放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以后谁来种田的问题。”程相文说。
在水稻育种方面,谢华安透露,目前研究的项目包括超级稻品种的选育,和耐储存品种的选育,后者开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品种本身选育耐陈化品种,可以让品种进仓储两三年能够基本上不变质。
“目前还在探索过程,还要经过一段时间,8年、10年甚至20年都有可能。即使再难再久,我们也要去克难攻坚。”谢华安说,因为一旦成功,将对粮食储存起到巨大作用。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程相文的笔记簿扉页上写着一句这样的话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