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甘肃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国网 2013-03-25 12:35 粮食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市场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逐步向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集中,而比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市场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逐步向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集中,而比较效益相对不高的粮食生产则向旱作区转移,旱作粮田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呈增加趋势。旱作农业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总产再上新台阶意义重大,加快旱作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保障全国粮食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忠明告诉记者,目前,探索区域农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大旱作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打造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解决旱作农业“瓶颈”问题的关键。

  据了解,甘肃省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年均降水量250~550毫米,地理区位独特,气候类型齐全,旱作农业形式多样,在全国旱作区乃至世界半干旱及缺水地区都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全省围绕“集雨、保墒、节水”主线,形成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的甘肃旱作农业模式,在我国北方主导了121集雨节灌工程及集雨节灌高效农业、地膜穴播小麦,集成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引领着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方向。

  马忠明说,旱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差异大,农业生产面临问题多而复杂,科研创新基础设施和条件比较薄弱,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区域旱作节水研究基地与机构,致使对一些关系旱作农业长期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难以开展研究,生产应用重大技术缺乏基础研究支撑,影响了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整合和有效利用本区域优势科技资源,必须进一步提升旱作节水科技的支撑作用,为国家旱作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马忠明建议,要积极探索区域农业协同创新机制,以科技部和农业部为主,采用省部共建的方式,在甘肃兰州建立国家西北旱作农业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国家农业节水和粮食增产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心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主,联合其他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使其成为集科研、推广、培训和农机等为一体的创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