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政策调整核心在“去库存”
在粮食价格调整的政策设计中,当前的高库存被视为绕不开的问题。
在李国祥看来,尽管国际和国内粮食市场都遭遇“高库存”问题,但两者有着本质不同:国际市场的“高库存”是商业行为,“去库存”趋势必然是市场主体快速出清,以避免损失;而国内市场则属于政府行为,需要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调整政策,“去库存”不能有激烈波动。
“解决去库存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托市政策的财政压力和价格倒挂的问题。因而怎样找到去库存的有效方法,是下阶段粮食价格改革的关键问题。”李国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农业价格改革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从目前国内国际粮食价格“倒挂”和高库存的情况看,国内的粮食市场处于政策支撑的市场均衡状态。要使得库存出清、国内粮食价格降下来,就是以价格支持政策的退出作为改革的方向。政策支撑逐步退出后,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国内粮食市场有望形成新的均衡状态。这是检验未来粮食价格改革成败的参考指标。
“均衡并不是说国内价格等于国际价格,国内价格比国外价格稍高也可以。”程国强补充说。他解释,国内的粮食比国外稍贵,比如每吨高一两百块钱,会凭借距离优势、便捷性顶住国外粮食的冲击。加工商、贸易商等对较低价差的选择弹性并不大。
在“去库存”背景下,现行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也迎来调整的窗口期。在三大主粮中,小麦最新的最低收购价已经公布。国家发改委在2015年10月公布,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6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
李国祥表示,小麦价格不涨,而未公布的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价预计会下调。这既是对稳定产量的考虑,也让农民有降价的心理预期,其作用是控制粮食生产的增产,以保障存量出清。同时,政府还应当鼓励农民控制产量而提升粮食的质量,以优质优价赢得市场。另外,缩减种植面积也是“去库存”的一大方法,如刚刚公布不久的对玉米“镰刀弯”主产区缩减5000万亩的计划。
“改革还需要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程国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他认为,随着“托市”价格的下调,需要在按照“降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对农民进行利益补偿。但补偿要注意不能干预价格形成,也不能形成新的库存,即“价格和补贴分离”。
“未来的粮食价格改革要做到价格支持政策退出、配套补贴跟上、创新调控机制三位一体。”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