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奶粉新规出台将净化国内奶粉市场
陈渝(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认为,随着城市化、“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婴幼儿奶粉的市场潜力还很大,预计今后几年内销售总额有望突破千亿元。另外,市场经过净化,也会腾出一些空间,这都为国产奶粉生产商提供了发展机遇。
面对“洋奶粉”冲击,近年来本土企业从奶源建设到产品研发、质量控制,也在奋力突围。比如,三元集团加快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科研与产业化进程,伊利集团在国内外兴建了多个研发机构。陈渝表示,这预示着,本土乳品企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科技内涵型转变,步入了理性发展期。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产乳制品陷入市场低潮,进口产品乘虚而入。“国内市场上的洋奶粉品牌,近八成是近五六年出现的。”宋亮说。
面对红火的市场,有人打起了歪主意。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说,有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崇洋心理,注册了有“洋味”的品牌后,委托境外企业代工生产奶粉,然后运到国内贴牌销售,投机牟利。
无论是在超市还是母婴店,消费者会发现,近年来“洋名”奶粉特别多。特别是在去年的上海孕婴童用品展上,参展的奶粉厂商达300多个,大部分标榜自己是“洋品牌”。 “澳纽”、“纽澳”、“纽滋本”、“纽利兹”……据记者粗略计算,仅带“纽”字的公司就有二三十家,看得人眼花缭乱,良莠难辨。
一家大型本土乳制品企业的高管说,他平时跟不少同行打过交道,但是展会上有六七成“洋品牌”,此前没听说过。
"假洋鬼子"品牌潜在的管理和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说。比如,最近被曝光的“纽贝贝”奶粉,不仅其在新西兰市场不见踪影,而且其标注的总代理公司地址竟是一家修车店。专家认为,实行注册新规后,众多的假洋奶粉将被挡在国门外,比例预计占现有洋品牌的一半左右,这等于是帮消费者把了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