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食品生产行业进入了“阵痛期”
上海本地食品生产行业进入了“阵痛期”,获得许可的食品生产企业连续7年减少。食品生产行业的“阵痛”和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行业的发展缓慢,背后原因之一在于监管力度加大,过去一年内,全市有355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被注销,占到2013年已发证数量的13.3%;3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被注销,占到2013年已发证数量的1.9%;24张食品相关产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被注销,占到2013年已发证数量的4.5%。
“阵痛”并非坏事,企业数量不断减少,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换来的是整个产业质量的提升。2014年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有426家,占到总数的27.6%,和2011年及2013年比,规模型食品生产企业的比重分别提高了7.7和4.7个百分点。统计口径换成年产值,规模型食品生产企业比重增加的事实依旧明显:2014年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有458家,占到企业总数的29.7%,和2011年及2013年比,规模型食品生产企业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9.3和5.1个百分点。换句话说,仅用了3年发展,就有超过八分之一的上海食品生产企业将年销售额提高到了2000万元以上,还有约七分之一的企业成功跻身“产值大户俱乐部”。
从“一味求多”的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海食品产业正走向良性循环。虽然眼下,还有72.4%和70.3%的食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和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处于“小、散、弱”状态,但已经开始加快向“大、集、优”转变的步伐。从量化分级管理的结果来看,2014年有22.9%和59.7%的上海食品生产企业达到A级和B级,分别比2013年多出3.6%和减少1.2%。与此同时,仅有17.4%的食品生产企业被评为C级,为2010年以来食品生产企业获“差评”比例最低的一年,和“差评”企业占比最多的2011年相比,2014年C级食品生产企业占比少了8.9个百分点。
从量变到质变,还发生在食品流通行业。2014年,上海66523家食品流通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按违法情况进行分级管理:无违法记录的,认定为一类企业;有轻微违法记录的,认定为二类企业;有一般违法记录的,认定为三类企业;有严重违法记录的,认定为四类企业。结果,90.2%的企业被评为一类,比例较2013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1.5%的企业被评为四类,比例较2013年减少了1.3个百分点。
和食品生产、流通行业相比,上海餐饮服务业的数量有所增加。目前,上海共有65871户餐饮服务单位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其中公共餐饮单位48969户、食堂15089户、集体用餐配送单位340户、中央厨房133户、现制现售1327户。和2013年比,持证餐饮服务单位数量增加了8%,其中新开数量最多的餐饮服务单位是公共餐饮单位,比2013年多出了3506户。
然而这些新开的公共餐饮单位规模大多较小。数据显示,2014年持证的中型、小型及其他公共餐饮单位的数量分别比2013年增加了492户、188户、2814户,而特大型和大型的加在一起只增加了12户,大量小规模餐饮服务单位进入行业。2014年,已实施量化监督动态等级评定的餐饮服务单位中,等级为笑脸(良好)的仅占29.4%,比2013年少了2.8%;等级为平脸(一般)的占64.1%、哭脸(较差)的占6.5%,比2013年分别增加了2.7和0.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