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一步一步推进其国际化战略
从2012年开始,中丹中心协助蒙牛引进Arlagarden牧场管理体系,并结合中国牧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经验,将其转化为 “MengniuGaarden”牧场管理体系,将引进的丹麦SOP(牧场标准化操作规程)通过国内200余位专家对661个关键点梳理并转化为适用于中国牧场的SOP。
为此,孙伊萍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中丹乳品技术合作中心会持续下去,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把前三年的研究成果在蒙牛集团实施下去,然后帮助蒙牛的原奶供应方无论是在质量、产量,还是运营上,都使之能够得到提升。”
据悉,蒙牛该套体系在富源牧业牧场落地后,原奶中的微生物数量从10万CFU(原奶菌落总数)以上降低至4万CFU以下,优于欧盟标准(欧盟标准微生物指标不得大于10万CFU),原奶品质提升效果显著。
孙伊萍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与我们一起,建一个更大的平台,以中丹中心为源头,把控上游奶源质量标准,因为奶源标准提高了,中国的乳品行业才会可持续。”
据了解,中丹中心还开展了丹麦农场主进驻中国牧场项目。来自丹麦的Johan是其家族牧场的第十代经营者,作为中丹中心邀请的顾问之一,他对蒙牛5个事业部的10个牧场进行跟踪指导,在半年时间内,这些牧场平均单产实现了11%的提升。
此外,中丹中心整合丹麦知识中心、中国农大等10多位牧场顶级专家,专门制定了35门课程,为蒙牛培养出超过200位牧场精英,在2015年的评测中,人员知识水平较之前提升了77%。一系列专业指导和培训让中国牧场主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获得了欧洲先进经验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于中丹中心的未来,孙伊萍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蒙牛来自规模化集约化牧场的奶源达到100%,未来,我希望通过国际化的奶源标准,帮助中小型牧场提升内部运营水平。”
关于海外布局,孙伊萍表示,“蒙牛在海外布局了三大研发基地,除了美国UC Davis、法国达能,ArlaFoods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将协同推进在常温品类、有机奶粉以及奶酪上的品类和营养创新,更好地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者需求。”
丹麦ArlaFoods亚洲高级副总裁JesperColding表示,“通过跟蒙牛合作的契机,我们希望做的也不只是提供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完成在整个牧场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的提升和改进。”
孙伊萍指出,“蒙牛更多的策略和资源是倾斜帮助整合中小型牧场变成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牧场,希望能够未来通过蒙牛的标准,特别是中丹中心整个的奶源实验的标准,把更多中小型牧场可以更加集约化、规模化。从蒙牛的策略来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牧场提升收益。”
事实上,中丹中心将在对ArlaFoods与蒙牛进一步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双方更加紧密和深入地合作,对接和落实国际标准,加速中国奶源品质的整体升级,为打造高品质的中国乳品品牌注入强大的源头动力。
关于蒙牛的国际化战略,孙伊萍坦言,蒙牛目前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逐渐形成的。在2012年的时候,蒙牛和丹麦ArlaFoods携手,使之成为蒙牛当时第二大股东,当时在中粮集团和ArlaFoods这两大股东的推动下,蒙牛一步一步推进其国际化战略。随后,达能又加入其中,把中国的酸奶业务和蒙牛合并,蒙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停地培养整个国际化合作的文化和氛围,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股东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