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酒三问: “蓝海”市场到底在哪里
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之时,产值效益全国第一的四川白酒一边努力拉拢外资,一边努力走出去谋求新市场,但何去何从的疑问始终挥之不去——
酒吧里摇滚乐震耳欲聋,一群年轻人举起酒杯,杯里盛满兑了饮料的45度水井坊白酒,“干杯!”这样的场景听上去有些别扭,却是水井坊股份公司总经理黄建勇设想的未来。
在11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上,川酒国际化、时尚化成为热门话题。
一个现实愈发清晰
国内白酒市场产能过剩咋办
在与五粮液、水井坊、泸州老窖等知名品牌的同场比拚中,一个金马鞍造型的豪华酒瓶分外扯眼。诞生于1999年的“成吉思汗”系列酒虽很“年轻”,却已定下了挑战内蒙古名酒“河套”的志向。现场销售人员自豪地说:“光‘成吉思汗’四个字,少说也值几千万。”
与一旁价值2.8万元的水井坊“世纪典藏”豪华白酒相比,年轻的内蒙古品牌并不寒酸。国内白酒激烈竞争可见一斑。
博览会“名家论坛”抛出的话题正好与此相关:2006年,四川白酒产业虽然产值效益仍稳居全国第一,但市场占有率下降1.8%。“这是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显著信号。”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吉福说。
安徽、江苏、江西等省的区域品牌迅猛发展,是川酒市场占有率下降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地方酒崛起背后,国内白酒市场产能过剩的现实愈发清晰,成因也更为复杂。
省商务厅副厅长李维民指出,2004年全国白酒名优企业整体复苏以来,品牌白酒市场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加上中国市场开放度全面扩大,国内酒类商品多元化时代已然来临。
这些年来,高端品牌除了“五粮液”、“国窖”、“水井坊”,又有了“丰谷酒王”、“蓝色经典”等挑战者。与此同时,由于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白酒的竞争对手已超出白酒范畴,与洋酒、啤酒、葡萄酒、果酒和黄酒“短兵相接”。
陈吉福摆出的数字很有说服力:2006年全国白酒产量同比增长18.20%,今年1至8月又增长22.53%,与此前连续3年的负增长形成巨大反差。
“必须看到,推动增长的力量主要是税收调整、许可证制度等政策因素,而非市场需求。”他的看法是:“全国范围内白酒产能已经过剩,销量难有大幅增长,中国白酒进入了品牌市场营销成长期。”
一条道儿走得心里没底
不与境外伙伴合作又如何
面对国内市场日渐饱和,“走出国门”成为四川白酒必然的选择。在与外资合作上开白酒行业先河的水井坊又酿新酒。黄建勇透露:“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创新产品,以中国白酒为基础,调整工艺和配方,积极向国际市场消费需求靠拢。”
2006年底,全兴集团与帝亚吉欧高地控股有限公司完成股权转让合作,一个重要意图就是把水井坊打造成国际市场主流产品。目前,45度的水井坊已在东南亚市场大规模上市。今年前三季度水井坊净利润较2006年同期增长125%,似乎证明了这条道走对了。
省贸促会副会长何克宏则从另一个角度谈及此事:“面对洋酒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我们又不可能封闭国内市场,应对之策只能是走出国门竞争。”
这条路的困难之处在于,以谷物为原料的白酒固态发酵工艺目前西方国家还没掌握,引进境外合作伙伴可能让外资获得中国白酒制造技术,对白酒行业形成冲击。实际上,名优白酒属于国家限制外商投资的产业。但是不与境外伙伴合作,国际化道路又不知咋走。
尽管如此,开展国际合作已成四川白酒的一大趋势。继全兴与帝亚吉欧合作、轩尼诗与文君酒合资后,博览会上又传出剑南春与瑞典酒业巨头V@S成立合资销售公司的消息。业内人士透露,五粮液、郎酒、泸州老窖也都在与外资积极接触。
一个理由只是推理
谁保证中国白酒会成全球佳饮
四川白酒与国际市场口味不同是不争事实。“走出国门”是否一定就意味着放弃传统?
陈吉福道出眼下四川白酒在境外的处境:俄罗斯人主要饮用低度白酒,川酒出口俄罗斯通常为38度左右;欧洲超市有少量中国白酒,大部分喝五粮液的是海外华人。
四川白酒企业已经在自我调整———专门开发了39度和58度的白酒进军国际市场。“虽然目前主要消费群也是海外华人,但真正的目标是让外国人喝中国白酒。”
还有一种可能性更加诱人。“今天浓香型川酒在国内的龙头地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川人走天下的时候奠定的。”陈吉福说。言下之意,在华人买高洛杉矶房价的今天,谁能保证中国白酒不会随着华人的传递成为全球饮酒习惯?
黄建勇提及的一个现象强化了这种可能性:在欧洲,曾为“老年酒”的黑啤如今在年轻人中已成功普及。“人们的饮酒习惯不是不能改变的。”
要实现这个遥远的目标,川酒就必须在打“历史牌”的同时,更多地打出“文化”牌、“现代”牌,为传统白酒注入时代气息。省内有白酒企业就确定了目标:进入国内夜场市场,这条时尚化路线与其国际化路线相辅相成。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加速传播,川酒在国际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陈吉福认为:“我们要拿出洋酒进军中国的气势走出去。”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