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应正确看待年份酒(一)
中国酒业的竞争一直在不停地前进,因竞争而产生的新的竞争法则也在不断地创新,年份酒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我们的酒企应如何正确看待年份酒这一酒品类呢?
一、年份酒产生的市场背景
市场竞争的加剧是产生年份酒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竞争的加剧而导致的企业在市场推广中的运营成本的大幅上升,如招商的成本、广告费用、渠道及终端的如进店费、促销费等诸多名目的费用分摊使得企业不得不把产品的价格提高以应付来保证自身的利润空间,这也是高端酒数量上升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而提价则不是一句玩笑话,总得有过硬的提价理由。除了更换包装升级外,与更换包装相应的品牌概念的升级则更是关键。
众多的酒企为了体现自身品牌的差异化及品质的优良性能,把“酒是陈的香”的陈酿这一传统酒文化的品质概念具象化地表现出来,在经过企业的“放大”之后就有了如今市场上诸多年份让人惊奇的年份酒。年份酒成为了一些企业提高市场价格应对竞争的营销策略。
二、年份酒的软肋
随着系列的高端的年份酒的上市,也确实在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
消费者接受年份酒的原因。首先,年份酒满足了一些高端酒类的消费需求,如商务用酒、礼品酒等;其次,满足了部分对陈年酒高度追求的消费群体的需求。
应该说年份的概念是中国酒文化中历史概念的具体化表现,与陈酿、窖藏等时间概念一样本无可厚非,但是,偏偏企业一打出年份酒的透明概念就引起了市场的诸多负面反应。
究其原因,市场终究是透明的,消费者也终究是理性的。
在中国的环境中,不论是白酒的年份酒还是葡萄酒及其所谓的树龄概念等都是经不起时间的推敲的。因为中国的经济环境及其历史背景是透明的。消费者稍微理性地思考便发现其中的问题了。我们整个环境解决温饱才多久啊,况且现在还有许多的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在一些“超级年份酒”年包含的岁月里,酒是什么概念?是粮食的精华啊!在吃不饱的环境情况里,谁还会有如此大的能力把粮食酿成酒储藏起来呢?
因此,在年份的时间标准无法通过产品表现出来时,那就是只能是生产者说出来的。而对于不知情的消费者来说,也就只能是企业说多少年就是多少年了。这无异于通常所说的造假行为,在这个市场诚信度本来就不算高的市场环境里其实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告知:这是一种无毒的假酒。
三、中外市场的客观环境在年份酒上的差异
诸多的中国(白)酒的生存方式大都是在一种历史文化中进行传承,大打历史牌,如剑南春的盛唐历史文化概念,犹如洋酒中的路易系列,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的年份酒的时间又太短了点。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洋酒对于中国酒类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对于众多的国内酒企来说,如何能让一瓶酒卖上诸如路易十三价格一直是个梦想。
在国外,对于年份酒有严格的限制,法律规定:自酒蒸馏之日起,在橡木桶中储存2年半以上的可以叫VO、VS,储存4年半以上的叫VSOP,储存6年半以上的叫XO。比如人头马公司的路易十三,酒龄都在40年以上。同时,国外也允许不同储存年份的酒可相互混合,但混合之后只能按照最低酒龄来分级。
同样,中国政府也是不允许企业造假的,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及过于低的造假机会成本使得一些企业才敢于大言不惭地把年份作为纯粹的概念面对消费者。而要改变这些,就只能依据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由“看不见的手”最终做出生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