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分析:啤酒公司“钱”途迷茫

2007-08-17 09:50 白酒
企业扩张只是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公司要在扩张中以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控制成本、实现盈利的不断增长,否则扩张得快,失败也会来得快。

  面对行业现在面临的原料价格上涨,更多影响的是大型的啤酒制造厂商,但是面对困境,龙头企业更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化解。

  可喜的是,国内的大型啤酒制造商已将更多的精力从价格博弈转移到品牌战略。中国啤酒竞争必然由生产导向、市场导向、资本导向全面过渡到品牌导向。

  上周记者与刚回国的朋友一起去超市买啤酒,朋友惊奇地表示:“中国的啤酒和国外一样,比水还便宜。”晚上,和另一个朋友聊天,他却抱怨道:“今天去买啤酒,发现自己常喝的啤酒便宜了,就多买了些。喝后才发现,啤酒偷偷更换了‘新装’,640ml成了600ml。”两个朋友两种际遇,现在的啤酒公司值得一探。

  啤酒和水的故事

  记者随后在多家超市了解到,近来各大品牌纷纷在啤酒的瓶型及酒精度上做文章,630毫升、640毫升的啤酒瓶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600毫升瓶,大瓶换成小瓶逐渐成为趋势。目前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都改变了部分产品的包装。但各品牌促销员都否认涨价,只是表示“这是为了适应国际趋势,更换为更合适的包装。”

  在家乐福超市,商家的促销手段花样百出,啤酒专柜近半的厂家都打出了降价、打折的口号,比如355毫升的力波超爽啤酒原价3.5元,现在只卖3.2元,355毫升的百威啤酒原价5.3元,现价5.0元,降幅最大的是蓝宝黑啤,由原来的3元钱降到了2.45元。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引起记者的注意,那就是啤酒厂商间在大打价格战的同时,矿泉水的价格没降反升。据悉,最近一段时期,云南、湖北、广东等地桶装水价格都在上涨,个别地区涨幅已高达四成。广州的桶装水龙头企业怡宝率先提价1元,18.9升桶装水已于近日将每桶15元价格涨到每桶16元。

  啤酒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的品质,啤酒的酿成还需要其他很多原料,如大麦、甘蔗等。那为何现在的水要比啤酒贵呢?

  一瓶利润仅有0.02元

  众所周知,啤酒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产品之一,很多啤酒厂家都把旺季阶段性促销当成自己的“杀手锏”,以防止竞争对手“瓜分”自己的市场份额。迫不得已,大型啤酒商们使用了双管齐下的战略——加大产量和价格比拼。

  业内人士分析,从2002年开始,大麦原料价格一直在上涨。今年除了原料价格上涨外,副料价格也上涨达40%之多。同时,啤酒瓶、塑料箱的价格也一路上涨,平均算下来涨15%左右。另外,目前运费也大幅增长。原料、副料、能源、运输等四个环节提价,使啤酒生产成本一升再升。 眼下,1瓶普通矿泉水的价格1元左右,而有的啤酒1瓶却卖不到1元。随着啤酒业的低价竞争激烈,640ML瓶装酒的出厂价格,个别企业2元/瓶左右,大多企业在0.7元/瓶至0.8元/瓶,平均价格为1元/瓶左右。于是,记者粗略给啤酒厂商算了一笔帐,现在厂家一瓶普通啤酒的利润仅有0.02元。

  尽管面临成本增大的压力,利润接近于零的局面。但面对当前啤酒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局面,还没有哪一家企业敢在销售旺季轻言涨价。雪花啤酒一位销售经理透露,因为啤酒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对价格十分敏感。哪怕只涨很少的钱,顾客就很可能转而购买其他品牌的啤酒。为此,一些企业采用了“曲线救市”的方法,比如更换包装,容量小了价格却不变,或是借助推新品换名字来悄然涨价。兼并热潮加速产能扩大

  目前,以青岛、华润和燕京作为啤酒行业“三国”的格局日渐清晰,青岛以山东为基地,并在华南、华东、东北和陕西等地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华润雪花从东北起家,靠并购扩张,在东北、四川、安徽、天津、内蒙等地建立了根据地;燕京除继续保持北京市场龙头地位外,加快了在华北、东北、福建、广西、新疆和华中地区的发展。

  中国的啤酒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增长最为迅猛的市场。2006年,我国啤酒产量达3515万千升,增长14.7%,06年销售量3043万千升。在这样一个迅速成长的市场里,中外啤酒企业对产能的追求,都保持着相当高的热情。

  眼下,北京每年的啤酒消费量约150万千升,然而,燕京、青岛、华润雪花3大品牌加在一起,每年的产量达1303万千升。而在啤酒巨头扎堆投资扩产的广东省为例,根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预测,2007年广东的啤酒产能将达到500万千升以上,而销量可能在330万千升左右。照此计算,广东省今年将至少造成200万千升的产能过剩。这还没有算上国外啤酒厂商在中国的产量。全部算下来,13亿中国人的肚子一年能装得下这么多的啤酒吗?在各个厂商纷纷加大生产、提高产量时,面对如此巨大的过剩产量数字,难道管理者们都视而不见吗?而在原材料一天天上涨的现状下,啤酒价格不涨反降,厂商们还能泰然面对吗?

  啤酒企业后劲堪忧

  “惟销量定英雄”成为啤酒行业不成文的规矩,开瓶费、免费赠饮,不管是哪一种品牌的啤酒销售商,都在千方百计扩大销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品牌,四处兼并,提高产能,想尽办法扩大市场占有率。

  燕京啤酒从2005年就开始实施扩张产能,先后在广西玉林、湖北襄樊以及内蒙古、江西等11个省市建立18家分公司,形成了北京、广西、内蒙古、福建、湖北5个核心销售区域。

  青岛啤酒也不甘落后。青啤公司董事长李桂荣曾在青啤2006年报公布时曾表示。“2007年是公司实施整合与扩张并举战略的第一年。”2007年7月8日,青岛啤酒第51家子公司在陕西榆林正式投产,榆林公司是10万千升的产能,先期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此前,青岛啤酒成都40万千升啤酒生产基地已刚刚举行了奠基仪式。投资巨大能否回报巨大,还有待考验。

  产能提高后,因为市场的购买量有限,就造成大量的过剩啤酒。为了将这些过剩的啤酒卖出去,厂商们不得不大打价格战。在此之下,企业间相互打压对方的利润空间。被击倒的就被对手兼并,然后,幸存者们接着玩这种“一地鸡毛”的游戏。

  其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些上市啤酒公司,损失更多的是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在他们被这一个接一个并购整合神话、惊人的产能吊足了胃口,纷纷加大投资额度时,突然被“0.02”元的利润所惊醒。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拿什么来支持股价,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是画饼一个。

 来源: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