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酒标百年酒香
2007-06-25 08:52
白酒
近日,市民王德民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百年老酒标。老酒标为挖掘哈尔滨酒标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从道外区委宣传部退休的王德民一直喜欢收藏,几十年来虽然多次搬家,但他一直小心保管着酒标。据王德民介绍,这几枚老酒标都是他的曾祖父留下来的,并且与中东铁路建设有关。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外商和资本纷纷进入哈尔滨。当年8月,俄国人在哈尔滨开设了第一个俄国商店“西罗安洋行”。1915年,道外区已有俄国商店45户,1930年,已经有28个国家的商业资本在哈落户,工厂、商行和金融业、工商企业多达1809户,其中俄商最多为1336户。当时在哈设立的酒厂有麦酒酿造厂、酒精厂、果酒厂等,生产和进入哈市场的各种酒类也有假冒的、合资酒(黄酒、小作坊生产的粮食酒、规模不大的),有俄国产的“伏特加”、英国产的“白兰地”、“威士忌”,法国产的“哥斯顿”、“香槟”、美国产的“马德拉”、日本产的“波特”、“黑豆蜜”等。当时,这些外国饮料酒特别是白酒的产量,与黑龙江的油、米、面并称为四大加工业之一。1931年,哈市有酒厂(烧锅)400余处。
据王德民介绍,他的曾祖父王振兴由于生活所迫,于清末年间从山东逃到东北。经过两年的漂泊,在原双城堡东官所安家。为了生活,王振兴到了哈尔滨上号(今香坊区)谋生,在一家烧锅(酒厂)干活。后来由于积劳成疾,不到60岁去世,他身后留下的唯一纪念品就是至今已有百年、保存完好的几枚饮料酒商标(简称“酒标”)。
当时,王振兴在哈尔滨几个制酒作坊(烧锅)干了两年多,后经人介绍,来到俄国人尼基拉夫斯开办的哈尔滨尼基娜娅酒厂。王振兴年轻有头脑,他靠自学熟练掌握了俄语,并学会了一手制酒工艺技术,得到老板赏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又让老板对王振兴另眼相看。有一天,王振兴偶然在酒厂的一个角落捡到一万卢布,捡到后他想都没想直接将卢布交给了酒厂老板。老板先是不敢相信,继而惊喜地大声称赞:“中国人,哈拉少!哈拉少!”并说:“这些钱你一辈子也挣不到,却分文没留地交出来,还寻找失主,很了不起。这事儿如发生在俄国,是不可能的。以后我就叫你‘王一万’吧。”从此,王振兴的绰号“王一万”就在社会上传开了,在暂居地傅家甸居仁街(今道外三道街)更是家喻户晓。
酒厂对产品特别是商标的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往外拿,怕拿走后做假酒。由于“王一万”的名气,且为人正直,老实忠厚,老板只允许王振兴拿,他还搜集其他国家厂家的商标。后来,王振兴每次回双城探家,便随身带回几枚酒标给6岁的孙子(即王德民的父亲)玩。这些酒标的年份为1900年—1930年间,产自美国、法国、俄国,体现着浓郁的异国风情,是哈市较早的酒标。在一枚纯正的美国加州“马德拉”酒标上,记者看到5位美国小天使浑身挂满葡萄,手中高举葡萄酒,围着葡萄酒桶跳舞;一枚法国巴黎产“幕思猫”酒标上,度数标明15度,上面印有田间种植葡萄,两位法国壮年挑着沉甸甸的葡萄,估计是在自豪地展示葡萄原产地的正宗;有的酒标上印有皇冠、奔马等图案。酒标上用外文标注酒精度数、含量、生产年份、厂家等。为了确定酒标中外国文字的内容,王德民先后找黑大外语系教授和精通英语又到过原苏联留学的专家,上网查阅资料,确定了酒标的出处。
这几枚酒标设计精美,品相好,保存完好,为研究当年哈市酒文化提供了资料。酒标文化从印刷、设计风格、厂名等品牌质量上能够体现社会的发展、工艺,以及地方商业文化的发达,这些酒标的存在就证明当时哈市商业文化相当繁荣,特别是老道外在当时充满国际大都市气息。由于这几枚酒标,王德民开始关注酒标。他先后收藏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一些酒标,有早期茅台酒标、建国初期哈市产的大生产白酒酒标和哈尔滨啤酒酒标等。
王德民的父亲有绘画天赋,他常常以此酒标为临摹习画,画得很像样,后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30年前,王德民的父亲将老酒标送给了他。王德民说,四次搬家弄丢了不少家具、器皿、书报等物,唯有老酒标至今珍藏在身边。
从道外区委宣传部退休的王德民一直喜欢收藏,几十年来虽然多次搬家,但他一直小心保管着酒标。据王德民介绍,这几枚老酒标都是他的曾祖父留下来的,并且与中东铁路建设有关。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外商和资本纷纷进入哈尔滨。当年8月,俄国人在哈尔滨开设了第一个俄国商店“西罗安洋行”。1915年,道外区已有俄国商店45户,1930年,已经有28个国家的商业资本在哈落户,工厂、商行和金融业、工商企业多达1809户,其中俄商最多为1336户。当时在哈设立的酒厂有麦酒酿造厂、酒精厂、果酒厂等,生产和进入哈市场的各种酒类也有假冒的、合资酒(黄酒、小作坊生产的粮食酒、规模不大的),有俄国产的“伏特加”、英国产的“白兰地”、“威士忌”,法国产的“哥斯顿”、“香槟”、美国产的“马德拉”、日本产的“波特”、“黑豆蜜”等。当时,这些外国饮料酒特别是白酒的产量,与黑龙江的油、米、面并称为四大加工业之一。1931年,哈市有酒厂(烧锅)400余处。
据王德民介绍,他的曾祖父王振兴由于生活所迫,于清末年间从山东逃到东北。经过两年的漂泊,在原双城堡东官所安家。为了生活,王振兴到了哈尔滨上号(今香坊区)谋生,在一家烧锅(酒厂)干活。后来由于积劳成疾,不到60岁去世,他身后留下的唯一纪念品就是至今已有百年、保存完好的几枚饮料酒商标(简称“酒标”)。
当时,王振兴在哈尔滨几个制酒作坊(烧锅)干了两年多,后经人介绍,来到俄国人尼基拉夫斯开办的哈尔滨尼基娜娅酒厂。王振兴年轻有头脑,他靠自学熟练掌握了俄语,并学会了一手制酒工艺技术,得到老板赏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又让老板对王振兴另眼相看。有一天,王振兴偶然在酒厂的一个角落捡到一万卢布,捡到后他想都没想直接将卢布交给了酒厂老板。老板先是不敢相信,继而惊喜地大声称赞:“中国人,哈拉少!哈拉少!”并说:“这些钱你一辈子也挣不到,却分文没留地交出来,还寻找失主,很了不起。这事儿如发生在俄国,是不可能的。以后我就叫你‘王一万’吧。”从此,王振兴的绰号“王一万”就在社会上传开了,在暂居地傅家甸居仁街(今道外三道街)更是家喻户晓。
酒厂对产品特别是商标的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往外拿,怕拿走后做假酒。由于“王一万”的名气,且为人正直,老实忠厚,老板只允许王振兴拿,他还搜集其他国家厂家的商标。后来,王振兴每次回双城探家,便随身带回几枚酒标给6岁的孙子(即王德民的父亲)玩。这些酒标的年份为1900年—1930年间,产自美国、法国、俄国,体现着浓郁的异国风情,是哈市较早的酒标。在一枚纯正的美国加州“马德拉”酒标上,记者看到5位美国小天使浑身挂满葡萄,手中高举葡萄酒,围着葡萄酒桶跳舞;一枚法国巴黎产“幕思猫”酒标上,度数标明15度,上面印有田间种植葡萄,两位法国壮年挑着沉甸甸的葡萄,估计是在自豪地展示葡萄原产地的正宗;有的酒标上印有皇冠、奔马等图案。酒标上用外文标注酒精度数、含量、生产年份、厂家等。为了确定酒标中外国文字的内容,王德民先后找黑大外语系教授和精通英语又到过原苏联留学的专家,上网查阅资料,确定了酒标的出处。
这几枚酒标设计精美,品相好,保存完好,为研究当年哈市酒文化提供了资料。酒标文化从印刷、设计风格、厂名等品牌质量上能够体现社会的发展、工艺,以及地方商业文化的发达,这些酒标的存在就证明当时哈市商业文化相当繁荣,特别是老道外在当时充满国际大都市气息。由于这几枚酒标,王德民开始关注酒标。他先后收藏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一些酒标,有早期茅台酒标、建国初期哈市产的大生产白酒酒标和哈尔滨啤酒酒标等。
王德民的父亲有绘画天赋,他常常以此酒标为临摹习画,画得很像样,后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30年前,王德民的父亲将老酒标送给了他。王德民说,四次搬家弄丢了不少家具、器皿、书报等物,唯有老酒标至今珍藏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