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啤酒沿江东进展开“生存之战”
如今,山城啤酒占据重庆啤酒市场90%市场份额,并已进入全国四强
1958年,国家轻工业部在全国布局10家啤酒厂。50年光阴荏苒,如今,幸存的已经不多了,重啤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近5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由建厂之初的总资产60万元,发展成为了拥有资产近40亿,集啤酒、饮料、生物制药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拥有28家分、子公司,分布于重庆、四川、贵州、江苏、湖南、浙江等地,生产能力突破280万吨。
不仅如此,重啤先后荣获国家“质量效益型”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跻身“中国十大啤酒集团”第4位,连续15年进入“重庆工业五十强”(综合排名第5位)。
目前,重啤年销量达200万吨,比建厂初期的1000吨增长了2000倍。销售收入由10年前不足5亿元增长到了如今的36亿元,年创利税由10年前的1.1亿元增长到了现在的10亿元。山城品牌啤酒在重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生存之战
1958年,国家轻工业部决定,在全国兴建10家啤酒厂,以满足国人对啤酒的需求。同年1月,在重庆石桥铺,由重庆市地方筹资100万元,年产量1000吨规模的啤酒厂破土动工,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重庆啤酒厂诞生了。但技术的落后,加上设备的不足,老百姓喝着啤酒总感觉没有老白干有劲。
当时真的是辛苦,重啤副总经理陈太夫回忆到,因为消费习惯,市民总认为啤酒味道不对劲,销售困难,本来100多人的厂,最少时只有18人,完全是在生死线上挣扎。
1970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华正兴(即后来的重庆啤酒厂厂长、重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支援内地建设,从江南水乡无锡搬到了重庆啤酒厂任职。可是,华正兴有点傻眼了,因为厂里到处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啤酒,还有破烂的厂房。
好男志在四方。从技术改造,到发动所有员工到街头卖啤酒,华正兴开始了一场艰苦卓越的创业,使得重啤产量、销量、质量步步走高,并且一走就是30多年。
1999年,重啤系列酒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酒,使得国宴酒首次有了“重庆造”。
砸烂“三铁”
作为有着几十年经营历史的国营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无一例外地困扰着重啤。重啤要发展,要壮大,必须改变现状。此时,作为重啤厂长的华正兴以及领导班子,举起“大锤”,对“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一番狂砸:砸铁交椅,废除终身制,精简干部队伍,实行选拔制,推行双向选择,能者上,愚者下,70多个一般干部和9个中层干部相继退出原岗位。
重啤在砸铁交椅之后,就先后砸翻铁饭碗、铁工资,大胆推行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干部实行了聘用制,工人实行了三岗制(待岗、试岗、上岗),实行吨啤酒工资总额含量的经济责任制,融产量、质量、物耗为一体,形成按质量等级论价和按物耗等级论价的价格体系。
卓有成效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
沿江东进
尽管重啤产销量已经排在全国前四位,但重啤高层并没有让重啤停止前进的步伐。
上世纪70年底到80年代末,重啤开始向发展壮大迈出了第一步,在四川武胜、达县、贵州六盘水等地,重啤让当地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贴重啤的牌子,然后重啤进行品牌和管理技术输出。
在贴牌中尝到甜头的重啤,借助品牌影响的扩大,开始了资本扩张。上个世纪90年代,重啤重组了宜宾少娥啤酒厂,两年内,使得该企业从亏损1000多万,变为盈利1000多万。随后,攀枝花的金江啤酒厂等川贵两省的啤酒厂,不少也被重啤控股或资产重组。
接着,重啤开始沿长江,由西向东迈进。
2001年11月,重啤投资6000万元,对年生产能力15万吨、年人均创税利列全国同行业第6名的江苏省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实现了东进的历史性突破。到2006年,该公司成为了江苏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2年起,重啤又先后重组了湖南国人公司、浙江大梁山公司,以及安徽九华山、庐江、含山、宣城、天岛,浙江之江等6家啤酒厂。
陈太夫表示,重啤就是要从地方走出去,成为国内啤酒行业的标兵。
联姻纽卡
重啤一竞争对手表示,重啤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其成功引进全球第六大啤酒企业,英国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该公司以每股10.5元人民币的价格,接受重啤集团所持有的国有股5000万股,转让款合计人民币5.25亿元。
据悉,重啤和纽卡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后,全方位展开了合作。比如,重啤正要生产的无酒精啤酒,就是和纽卡合作的,同时,通过重啤的销售渠道,纽卡也准备将自己的高端啤酒引入中国销售。
据悉,为了更加扩大品牌影响,重啤已将山城商标向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瑞士、越南、英国、马来西亚、印度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提出了注册申请,并已获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