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图文]端午,有多少习俗你不了解

2007-06-14 09:27 白酒

  又是一年粽飘香。

  6月19日,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你是否对它有所期待呢?赛龙舟、插艾草……端午的旧风古俗你又知道多少?品味过多少?

  面对这些问题,恐怕有人汗颜:是啊,端午节曾被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然而近年来,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比,端午节显得冷冷清清。这个记录着传统文化的民族节日正在钢筋水泥的挤压中越走越远。

  今天,我们重拾这个话题,希望给您带来更多关于端午的记忆。

  民间过端午节其实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

  “萧山龙舟竞渡的起源可能比纪念屈原还早150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他,也有的说划龙舟可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但是,赛龙舟的起源在萧山还有另外的说法。萧山龙舟协会的徐伯庆告诉笔者:“‘龙舟竞渡’有起自越王勾践”之说。当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后,反败吴国,越国上下举国欢庆,并在湘湖举行龙舟竞渡,庆祝胜利。当然,这些尚是一些推断。”但“龙舟竞渡”起自越王勾践”之说史料也有记载:绍兴市志越俗中记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有‘龙舟竞渡’起自越王勾践”之说。据说,《闻一多传》也提到过龙舟竞渡出自越国庆祝胜利之说。萧山龙舟协会的徐伯庆说:“按这一说法,龙舟竞渡的起源可能要比纪念屈原还早150年。”

  端午赛龙舟也有说是纪念孝女曹娥。传说东汉汉安二年(143)上虞人曹盱,弦歌、祝神,溺水身亡,不得尸。娥女年十四,缘江号泣,昼夜不绝,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绍兴市志2183页)汉天子以“孝感动天”赐予曹娥,并建庙祭祀,划龙舟进行纪念。

  萧山划龙舟主要在新塘和临浦两地。由于舍身救父的孝女曹娥,外婆家在萧山新塘街道金家浜村,古代有“一荣俱荣”之说。因此,新塘的龙舟是“孝女娘娘”外婆家代表的一支龙舟表演队,由于是皇帝钦赐,背景独特,装饰也特别华丽。在新塘一带,除文革期间外,每年农历五月都保持着纪念曹娥的划龙舟表演活动,从未间断过。而新塘的赛龙舟也因此多了些文化根底。各地划龙船大多在农历五月初五,而新塘却选在五月廿二,据说, “孝女娘娘”的生日在这一天。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击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如舟上有神楼、神位、旗帜、彩灯、大鼓、铜锣等等。每逢端午节时,事先要修龙舟,训练水手,到节日进行龙舟比赛。

  划龙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二是驱除瘟疫。

  “划龙舟在以前还有很多讲究,”区花灯协会秘书长付三阳说,“五月初五划龙舟,一般初三就开始请神、祭祀。水手要净身,女人不能上龙舟。初五当天,水手下龙舟之前还要请村里80岁以上的老公公到第一艘龙舟上请神、祭祀。沿河前行,一路敲锣打鼓,沿路的村庄都会派人放炮仗迎接。”

  在端午节欢腾的群众呼喊助威声中竞渡争先,恰似中华民族图腾之龙翻腾遨游于浩瀚人间。久而久之,龙舟赛这个传统的民俗仪式,通过龙舟文化的广泛传播,弘扬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渐渐演化为象征团结友好和欢乐幸福的民间大型节庆活动。发展到现在,龙舟赛已然成为一种群众性集体健身的体育竞技运动。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又一传统习俗。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名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其实吃粽子怀念屈原是较晚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种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才把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江南人对艾草很有感情,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采些艾草作“门神”,悬挂门上。

  艾,是一种极平常的植物,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饮雄黄酒

  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午制作、饮用,可避瘟气。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用雄黄酒涂抹小孩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来源: 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   编辑:王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