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小角楼打响品牌升级战

华夏酒报 2009-06-24 13:51 白酒
  “家有小角楼,待客不用愁。若无小角楼,好客也难留。”这是上世纪80年代,盛行于四川巴中的

  “家有小角楼,待客不用愁。若无小角楼,好客也难留。”这是上世纪80年代,盛行于四川巴中的一首民谣。“小角楼”是当地所产的一款名优白酒,在四川省内颇有名气。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小角楼酒连续三年居全国销量前茅,时任商业部部长的胡平曾评价这款酒:“闻起香,吃起甜,价格不贵,块把钱。”小角楼,成为当时平昌县乃至巴中地区的骄傲。

  二次创业,小角楼起死回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时小角楼出现了市场萎缩,连年亏损。据当时的职工描述,“到最后,厂区设备锈迹斑斑,连一张完整点的桌椅都找不出来”。

 

  1998年,军人出身的何成盛出任四川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并着手对这个处于困境中的企业进行改革,开始了至今仍被小角楼人津津乐道的二次创业。何成盛对《华夏酒报》记者说:“我们制定了‘严字当头,勤字为先,创字活企,拼字出效’的治厂方针,实行军事化管理。首先从员工思想抓起,引进人才,剔除庸者,以符合市场机制的奖惩措施,全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其次,小角楼坚持走质量效益之路,通过对市场、消费者的调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酿制技艺,狠抓产品质量,不断推陈出新,带动公司产品质量稳步上升,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品牌形象不断深入人心。二次创业后,小角楼又‘活’了过来,而且比鼎盛时期还要好,发展后劲也很足。”

  何成盛的一系列措施使原本“病入膏肓”的小角楼活了过来,并使小角楼的生产销售上了新的台阶。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   

  再次转变,小角楼剑指高端

  1998年之后的十年间,小角楼除成功收复失地外,还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区域打出了新的蓝海市场。

  新市场的拓展,老市场的稳定,让小角楼实现了年销售5亿元的业绩。何成盛说,“正如胡平部长评价的那样,小角楼好喝不贵‘块把钱’,在二次创业初期,将产品定位在中低端,主要目的是抢市场,占份额,销售业绩表明这一措施是正确的。但是,长期以中低档产品应市,小角楼在消费者心目中变成了低档酒,在现代白酒高端营销的竞争下,无形中损失了很大一部分潜在市场。 ”

  为此,2009年成都春季全国糖酒会上,小角楼就品牌定位进行了再次转变。这次,小角楼将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品牌价值,重点打造高端产品。

  何成盛信心十足地对《华夏酒报》记者说,“严格的生产流程,先进的检测技术,保证了每一瓶小角楼的优质;精锐的营销团队,优厚的招商政策,从销售额上就能看出小角楼强势的发展劲头。各种条件都已成熟,小角楼全面进军白酒高端市场正当时。”

  在经过详尽的市场调研后,小角楼推出了“19”和 “御酒”系列高端产品,价位覆盖三百元主流市场及千元以上超高端市场。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由中高档产品替代现有产品,优化产品构架。从“19”系列产品在几个样板市场的试销情况看,消费者反响非常好,更增强了我们全面提升小角楼品牌形象的信心。”何成盛说。
  对于“19”和 “御酒”系列产品的市场开拓,何成盛认为,要根据当前市场实际坚持“几个小变而不大变”即“计酬上小变而不大变;运作办法上小变而不大变;管理科学上小变而不大变;以经营效益为目的的小变而不大变;市场人员小变而不大变”,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据了解,为了配合小角楼高端产品的生产,保证产品品质,小角楼酒业公司斥资6000万元,进行了高粱基地建设项目的运作,包括对新生产线及厂房等生产力设施的提升。该项目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系列相关必备程序性工作也陆续展开。

  经过十年磨练,小角楼正在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  
  作者:祁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