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二三线白酒发展受夹击

华夏酒报 2011-12-12 14:25 白酒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国内白酒销售收入1727亿元,同比增长38%,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42%,市场持续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国内白酒销售收入1727亿元,同比增长38%,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42%,市场持续呈现产销两旺的景象。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盛世之下的白酒产业同时暗藏隐忧。

  白酒业发展四阶段

  白酒行业的发展盛衰轨迹与国家大的经济发展景气周期密切相关,本轮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就是由于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从而引发了消费升级。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将国内近代白酒产业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随着政府推动技术创新并放松对白酒生产的管制,造成供给扩张从而带动市场的同步发展,属于计划经济卖方供给扩张型市场;

  1989年—199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幅提升,带动白酒产业量价齐升,这是中国近代白酒行业发展的第一轮繁荣期,主要为需求强劲拉动,是长期受压制的大众消费的一次爆炸性释放;

  1997年—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引发需求持续萎缩,以及流通体制改革后渠道的转换等原因,导致白酒产能过剩,白酒行业呈现量价齐跌,许多二名酒也是在此后实现了凤凰涅槃,如张弓、洋河、宋河等。今天,多数白酒品牌的市场地位也是从这个时期重新起步,如今各品牌之间的差距也是在那个时期播下的“种”;

  2004年—2011年:房地产、股市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导致消费升级,从而促使白酒行业跨入新一轮的繁荣扩张期。白酒品牌的成长在这个阶段与经济现象出现奇迹般的吻合,显示出(品牌)两极分化的苗头。超高端品牌一再竞相刷新价格新高,而把白酒当作啤酒卖的东北酒也渐成气候,走向价格的另一极端。

  价格放开后的中国白酒产业已经历经20多年的发展,总体呈现出10年左右一个大周期,平均3年—5年调整一次的发展规律。历次白酒行业的繁荣均是在经济过热和持续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经济过热期,白酒销售出现量价齐升,这时期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基本都是赢家;而在经济萧条时,出现量价齐跌,行业难免会深度洗牌。通过白酒行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新经济体大通涨背景下的国内白酒繁荣走向,有个大致的方向性判断。

  二三线白酒发展受夹击

  近年来,白酒行业正在掀起并购狂潮,“外资”进来了,“风投”进来了,“产业资本”也进来了,行业发展近两倍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速,强烈地吸引着各类资本的目光。轩尼诗成功并购“文君”;联想收购“板城烧锅”和武陵酒厂;“张弓”购买山东“金贵”;高盛参股“宋河”;“维维”牵手“枝江”,“华致酒行”将被称为“异地茅台”的贵州珍酒厂收归麾下;海航收购“怀”酒;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的股份化改造等等。

  全国二三线品牌改制、兼并风的日渐兴盛,使得市场份额加速向优势品牌集中,全国出现一批年销售额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二三十亿元的大厂,销售额十亿以下已经越来越难以在全国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其逐步或沉沦、或被并购、或没入区域品牌的行列。河北的小刀、板城烧锅酒;山东的泰山、景芝;湖北枝江、白云边;陕西白水杜康、安徽的口子窖、古井、江苏的洋河、今世缘等等销售额动辄都在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亿、上百亿。今后二三线品牌再想往上走,难度加大,行业门槛迅速提高。白酒行业尽管战术机遇仍在,战略机遇之门却正在迅速关闭。大厂都在扩产能,小厂也蠢蠢欲动,甚至许多已经倒闭停产的白酒厂也咸鱼翻身、重新生火造酒,这都使得本已激烈的市场竞争愈加火上浇油。

  从这个角度讲,绝大多数中小型酒企,尤其是受到夹击的二、三线白酒更是暗藏着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