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泸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

四川省情 2011-12-29 08:56 白酒
2010年,泸州市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巩固了此前

    2010年,泸州市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巩固了此前泸州原有的酒类产业基础,并借力川酒全面振兴的东风,推动泸州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

    现状:泸州工业第一支柱产业  

    2010年,泸州市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总数达到109户,占全省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总数的44.9%,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2.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5%,同比增长32.9%,比全市工业增速(29.9%)高3.0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8.6%,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4.5个百分点。其产量、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都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酒业作为工业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凸显,为泸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两大龙头 群星璀璨

    2010年,对于泸州两大酒类龙头企业泸州老窖集团和郎酒集团来说,是具有历史突破性的一年。它们分别突破了100亿元和50亿元销售收入大关,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都呈两位数增长。2010年,泸州老窖和郎酒集团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2.7亿元和50.3亿元,分别增长30.5%和52.3%;利润分别增长49.4%和139.3%,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在两个龙头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众多中小酒类企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一个个明星企业脱颖而出。2010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酒类生产企业已经达到34户,其中仙潭、鸿安、巴蜀液、华明等13户企业跻身全省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强。特别是仙潭酒业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1.3亿元,跻身全省前十强,成为泸州市继老窖、郎酒以外的第3家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酒类生产企业。

    目前,泸州已形成了两大龙头、众星拱月、群星璀璨的酒业发展格局,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做出了突出贡献。

    技术突破 平台在建

    2010年,泸州市共获得国家、省、市酒类科技项目资助17项,资金支持2049万元,较2009年增长97.0%。其中,低碳循环科技项目"双床热解气化规模化生产生物质燃气设备研发与示范",成功列入国家最后一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获得资金资助1305万元,成为泸州市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部重大科研资金资助最大的一项;泸州老窖与水稻研究所、郎酒集团等4家单位合作开展的"优质酿酒专用高粱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成功列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这也是泸州市近年来获得省科技厅项目单项资助额最高的一项。

    品牌凸显 效益提高

    泸州酒业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逐步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迈进。截至2010年底,全市酒类行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3个、四川省名牌商标22个。"泸酒"在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越来越多的酒类企业由单一的基酒输出向品牌酒输出转变,白酒产量、销售收入、利税增幅日趋合理,单位白酒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单位销量的销售收入提高到每千升3.29万元,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3.4%。

    产业集群 迈入百亿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作为中国第一个白酒配套产业集群,为泸州白酒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其高度协作的社会化分工,便捷的配套服务,以及多项优惠政策扶持,为泸州酒业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目前,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已经累计完成投资32.9亿元,入驻企业达到88家,基酒酿造、储存、检验、物流等已形成集群,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110.6亿元,增长69.2%,成功迈入"百亿园区"行列。

    挑战:结构性矛盾凸显

    政策制约

    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国家继续将白酒、酒精生产线列入限制发展类产业,酒类企业在税收、技改立项、土地利用、环评等方面都将继续受到严格限制。泸州酒业是以白酒生产为主,其中小白酒企业的后续发展将受到一定制约。

    业内竞争

    国内白酒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省内,宜宾、德阳、邛崃等川酒主产区"竞"大于"合";在省外,苏酒、鲁酒、皖酒等传统白酒产区快速复苏,特别是洋河、杏花村等名酒龙头和湖北稻花香、枝江等地方二线名酒企业的强劲崛起,加大了行业整合难度。

    多元消费

    近年来,葡萄酒、啤酒、黄酒等快速增长,并逐步向高端延伸,严重挤占白酒市场。国外知名品牌洋酒大量涌入,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洋酒文化的狂热崇拜以及对传统中国白酒文化的逐步淡漠,会瓦解和分流白酒消费群体。

    自身矛盾

    泸州酒业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一些结构性矛盾开始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层面。目前,泸州市原酒生产规模较大,靠输出原酒维持经营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品牌附加值不高,整体盈利能力不强,"高产出、低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仍然存在;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除老窖、郎酒外,大部分中小酒类生产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强,缺乏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缺乏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没有较为全面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三是白酒出口比重很低。2010年,除泸州老窖集团有168万元的出口交货值外,其他企业均未实现产品出口。

    发展:整合提升竞争力

    酒业是泸州市的核心支柱产业,也是低耗能、高产出的富民产业、惠农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行业竞争新趋势,泸州市连续举办了几届酒类博览会,使得泸州酒业作为一个整体,向外地客商充分展示了酒类企业的风采,泸酒知名度也随之大大提升,从而促进了泸酒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泸州酒业百花争艳的局面。但泸酒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泸州应尽快提升白酒产业的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

    巩固和提升知名品牌的形象和市场空间。泸州老窖集团要把"国窖·1573"和"泸州老窖特曲"这两个品牌宣传好、保护好、使用好;郎酒集团要把"中国郎"、"红花郎"等系列品牌策划宣传好,形成"群郎"共进、抢占市场的强劲态势;酒类"小巨人"企业,要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力度,宣传和打造自己的品牌。

    积极培育个性品牌。引导酒类"小巨人"企业和其他中小酒类企业,针对不同消费人群、销售区域,积极打造个性鲜明的地产品牌。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个性的新品牌加快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名牌。

    大力调整产品结构。规范发展散酒,引导散酒向瓶装酒转型,鼓励散酒生产企业与泸州本地有品牌的瓶装酒企业配套生产,提高散酒的附加值;要强化扶持引导,支持鼓励酒类企业利用品牌资源实施资产重组或联合,不断增强开拓市场的实力。

    四是继续打造"中国酒城·泸州"城市名片。"中国酒城"现已成为泸州的一张城市名片,但这张名片并不响亮,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中国酒城"的城市定位,注重统筹、策划,深度挖掘泸酒文化,实现"中国酒城"城市品牌的整体营销。

    发挥酒业集中发展区优势

    完善园区功能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四川省酒类包装产品检测中心筹建,推进酒类产品交易中心和产业基地金融示范区建设。

    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倾力支持酒业集中发展区公司为入驻园区企业开展融资协调、融资担保服务。通过对酒业集中发展区软硬环境的发展升级,形成白酒资源共享、产供销一体、产学研结合的白酒加工枢纽,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最大的白酒加工基地和中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

    引导与酒业相关的三产、包材、印刷等关联产业发展。加速推进酒类产业与金融、现代农业、期货证券、会展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融合,进一步扩张和延伸酒业发展链条,把酒类产业做得更有特色,更有深度,将泸酒发展区建成业界第一个国家级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业贸易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增强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泸州老窖集团和郎酒集团是泸州酒业当之无愧的"旗舰",要继续支持泸州老窖集团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走资本化运作的道路,加快资本市场融资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老窖集团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对于郎酒集团,要支持其大力实施"123工程"(即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2015年实现200亿元,2020年实现300亿元),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快上市步伐,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培育壮大酒类"小巨人"企业。从今后的发展来看,泸州老窖、郎酒主要走高端品牌的路线,这为泸州市中小酒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中低档品牌白酒发展空间。实施"小巨人"企业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酒类"小巨人"企业培养、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培育一批产值及销售上规模上台阶的企业集团。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引导,着力抓好酒类生产企业资质清理,加速推进中小型企业的资源整合,逐步形成高、中、低品牌协调发展的梯度格局。

    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和引导酒类企业到全国各地开展各类促销活动,积极参加全国糖酒交易会、西博会、广交会等省内外会展。强化国内重点区域市场拓展,精心组织酒类企业以"抱团"方式开展招商、营销推荐等活动,支持鼓励企业发展体验营销、客户中心等新模式,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

    加大酒类营销人才的培养。坚持引进与培训相结合,加大对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企业以及酒类"小巨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引导酒类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营销人才培育激励机制,努力培养适应泸州白酒工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专业营销人才。

    开辟国际市场。目前,国外市场对于泸州酒来说,几乎还是空白,发展潜力还相当大。要鼓励酒类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资源,有针对性地了解国外市场,重点对文化差异、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等进行研究,推动泸酒在"走出去"上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