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茅台搞错了方向
3月17日,也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过后两天,媒体上出现了一组湖北某都市报的报道文章,质疑茅台百年金奖为伪造。文章经由包括作者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杠杆效应得以大面积传播,茅台对此并未做出评论。
事件发展这几天,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是:运动式网络批斗的热潮后,狂热分子们刨去信息血肉,变成了“茅台造假”这个不容抗辩的罪名,准备把咱的百年民族品牌茅台酒拿去杀来祭美利坚的博览会旗。而在报道背后对于新闻事实的探寻、事件因果的背后故事,看热闹的人们似乎并不关心。
作为严谨的新闻报道,质疑一件事情需要做足功课。显然,报道中的作者是做了相关工作的,查阅了部分史料,找到一些似乎与获奖事件相关的人。但是,这些形式上的“调查”放在头脑清晰的人面前,并没有任何说服力:
首先,新闻事件的调查最大的诉求是回到现场,新闻作者并未回到事件的发生地美国旧金山进行采访、调查、寻访史料,对于新闻素材,也仅调阅了一些国内记载的孤证,巴拿马博览会主办方的史料欠缺;
其次,新闻调查需要尽量回避一些利益关联方的态度观点,以免影响读者判断,而这篇调查稿件的作者显然很乐意采访茅台在商业战场上的对手们,尤其偏爱山西的酒企,对其他支持茅台的酒企采取了避而不见的态度;
第三,从因果论上形成绑架,在稿件阐述中,人为地让人产生错觉:茅台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巴拿马的“获奖”。熟悉中国白酒企业发展的人对这样的推论只能大笑,众所周知,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也是市场化竞争最为充分和激烈的领域。茅台酒哪怕一百年前巴拿马“黄袍”在身,也难免走过门可罗雀经营几乎崩溃的边缘,而这都是拜当年山西朔州假酒案引发的全行业萧条所赐。茅台走到今天的行业龙头地位,与企业扎扎实实诚信经营是密不可分的,巴拿马的奖并非市场“清道夫”和“尚方宝剑”,真正品质上的苛求才是茅台的市场利器;
第四,报道出来之后,新闻作者应该静静观察读者的反响,找出下一步的线索和报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这位作者显然耐不住寂寞,急切通过自己的微博连续发了十多条相关信息,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腾讯微访谈现场,为自己的报道摇旗呐喊。这,显然也是与新闻专业主义相悖的反常现象。
茅台酒一百年前是否获得过金奖,从旁观者看来这对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百年后,我们的国家从一个世纪前百病缠身百废待兴的袁世凯没落帝国,变成了今天大国崛起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
1915年2月21日,胡适在致胡平信中这样写道:“今日祖国百事待举,须人人尽力始克有济。位不在卑,禄不在薄,须对得住良心,对得住祖国而已矣。幼时在里,观族人祭祀,习闻赞礼者唱曰‘执事者各司其事’,此七字救过金丹也。”
民国杨兆麟、赵恺、杨恩元等人编纂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往年携赴巴拿马赛会,得金牌奖,固不特黔人珍之矣。《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茅台春”和“茅台烧春”获得金质奖(国际中文版,199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十卷456页)。
这些史料早已证明了当年历史的真相。
执事者各司其事,茅台专注地酿造好酒、记者专注地写好报道、报纸专注地做好内容、读者专注地思考,没有铺天盖地的网络批斗、积怨的宣泄、不可告人的企图,大家各司其事。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前,一万多公里外的美国旧金山一场展会上发出的一张纸、一个牌,又能影响到今天的什么呢?(林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