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臊子面,老陕的记忆始于凤鸣岐山
一碗臊子面,如何做到色香味俱佳,唇齿留香、念念不忘,这就不得不提关中西周文化的渊蔽之地——岐山。
宝鸡岐山,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岐山人自称“天子的选民”,连老者也不忘在腰间系上根黄腰带,以示这个身份特征。他们吃的面食就叫“岐山面”,对于这个从周文王时就传下来的吃食,他们一直引以为豪。
关于臊子面的传说——
传说在周朝时,文王姬昌带人出外狩猎,在渭河畔遇见一条蛟龙从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残害无辜。周文王令将士一齐射箭,一时空中箭鸣不止。顷刻之间长五丈重千斤的蛟龙眼瞎喉断,从空中跌落下来。由于蛟龙肉食后有延年益寿和驱恶除邪的作用,文王让厨师将蛟龙剁成厘米见方肉丁,加上佐料烂(音“兰”)成臊子,把煮好的面条捞在碗里浇上汤和蛟龙臊子。只吃面,不喝汤,再把汤倒进汤锅,如此循环不但将士们吃上了蛟龙面,就连当地乡亲也沾了光,品尝了鲜美的蛟龙面。从此,西岐人仿效这种吃法,将猪肉烂成臊子,浇汤而食,这就是世代流传千百年至今的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饮食规矩。陕西人把肉丁炒制成的肉叫臊子,岐山臊子制作更为讲究,肉丁切的薄而匀,干煸至透明状,再配以醋和秦椒面,文火慢炒,上等的臊子是色泽鲜红纯正,口感醋辣突出,这样一个醋辣红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
陕西人在吃和喝上,一定是需要相得益彰的。一碗臊子面,必须搭配地道的陕西西凤375酒。一口面,一口酒,再就着特色凉菜,才能吃得舒服爽快。
八百里秦川上,西凤酒渊源甚久。它始于殷商,当时叫秦酒,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是我国目前史料记载中最早的有名有姓的酒种。
臊子面、西凤酒,来自同一片地方,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传承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周礼文明。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凤翔县和宝鸡地区,西凤375酒和臊子面同根相连,这里的酒水和面食都带有浓重的文化禀赋。
在岐山,臊子面一直是招待朋友的便饭,也是久久未归的游子最期盼的家的味道。
在岐山,人们吃着最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喝着最带劲的西凤375酒,享受着周文化的洗礼,一代一代,传承地道的民族精华。
在岐山,也将有一场大型的千人同吃“臊子面大赛”。继去年的“掰馍大赛”之后,又将有一场千人规模的“臊子面大赛”席卷关中。这是一场周文化传达的盛宴,也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文化寻根、寻味的盛宴。
寻根文化之旅
寻味陕西最特色的味道
2019.5.9-2019.6.9
西凤375“臊子面大赛”
将在周原火热开赛
谁会是吃的最快的人?
谁会是吃的最多的人?
谁又会拿走万元大奖?
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