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英博叫板华润雪花
百威英博对辽宁市场的加码是对华润雪花在浙江市场产能扩张的投桃报李,当然,从百威英博的东北战略来看,
百威英博对辽宁市场的加码是对华润雪花在浙江市场产能扩张的“投桃报李”,当然,从百威英博的东北战略来看,市场分布的不均衡制约了全局战略的推进。百威英博拟在营口新建100万千升的啤酒基地,新近收购大连大雪40万千升产能,加上现有的哈尔滨啤酒两个厂35万千升产能,合计产能达175万千升,将直逼华润雪花,市场局面未来或将显著变化。
2010年8月,百威英博集团亚太区总裁傅玫凯提出在哈尔滨建立生产规模达100万千升啤酒厂的设想;11月,百威英博哈尔滨啤酒(延吉)有限公司在延边新兴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年产30万千升啤酒扩能改建项目;2011年1月27日,百威英博在辽宁省建立营口啤酒生产基地,项目可扩建至年产100万千升,总投资约为25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百威啤酒在中国东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产能最大的项目;紧接着又在今年2月14日,百威英博宣布与大连大雪集团有限公司和麒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辽宁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表示,此举将加强百威英博在辽宁啤酒市场的战略地位,拓宽在中国东北部整体市场的战略。
尽管哈尔滨啤酒背靠百威英博外资雄厚实力,但在沈阳市场依然未曾对雪花啤酒造成威胁,产能释放空间被挤压,导致年年亏损,另外一个锦州工厂则挽回了一些颜面,据苏赛特商业数据(SID)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锦州市场哈尔滨啤酒占有率达到54%,而雪花啤酒则为25%,具有压倒性优势。
哈尔滨啤酒市场排名虽为第二,但远低于华润雪花,在市场容量潜能不大的背景下,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唯有压迫性地进攻,扩充自身产能,从一线抢夺对手的蛋糕。着眼于辽宁省的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中高端产品,整合低端产品资源(收购本地品牌),有方向性地展开地面进攻。目前哈尔滨啤酒仅有30多万千升的产能,集中在辽宁省中部区域,与外围市场里应外合,拓宽市场渠道,为百威英博的进入打下伏笔。
从近期百威英博的表现来看,大举入驻辽宁市场是相当积极的,肉搏战不得不由此展开,当然,雪花啤酒长期以来便把百威英博作为头号的竞争对手,就是因为其扩张的潜能非常强大,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威胁。
百威英博此番“迎娶”大连大雪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大连大雪成立于1987年6月,1988年12月正式投产,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普兰店市。2003年之前,工厂经过7次扩建与改造,已经达到30万千升以上的生产能力,2003年销量为14.2万千升,在当时成为辽宁省第二大啤酒企业,大连市第一大啤酒公司。2004年,大雪啤酒销售产量为18.5万千升,同比增长30%;销售收入为3亿元,同比增长32%。2004年10月,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啤酒十强之一——日本麒麟麦酒株式会社签署了合资协议,日方以高于原始价值八倍的价格出资3亿元加入大雪,持有25%的股权,看好大雪以后的高速发展前景,但美好的愿景之后并未得到实现,其后每年的销量缓慢爬行,在20万千升上下徘徊。
市场发展就是这样,不进则退,辽宁省在最近5年当中,产量增加60万千升,增幅在30%以上,而大雪近5年的销量增长却不到12%,远落后于市场整体增长速度。不过,大连大雪的资产状况还是比较良好,2010年1月—9月份,大连大雪千升酒利润为344元,在辽宁各企业中排名第三,人均实现利税为225762元,省内排名第一位,可见大连大雪能够吸引到百威英博全资收购,还是有些“姿色”的。
至于收购的价格,我们可以对比近期的几桩收购,青岛收购新银麦的千升价格是3405元,产能55万千升/年,产能利用率为81%,新银麦净资产为34657万元,2010年前10个月除税及少数股东损益之前的未经审计的净利润为12095万元,千升酒利润为302元,收购价格为18.73亿元人民币;而百威英博需要回购麒麟啤酒25%的股权(花费3亿人民币),而按照当时被收购的价值推算不计通货膨胀率,收购的价格应该是13亿元人民币左右。
辽宁省是华润雪花的根据地,自1994年1月1日华润成立沈阳雪花公司以来,发展至今省内已经达到10个工厂,分别是:沈阳两家,大连两家,鞍山、盘锦、辽阳、丹东、朝阳、葫芦岛各一家工厂的蘑菇阵营,确立了市场垄断地位,占据了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市场话语权,整体产能达到了185万千升的历史最高水平。而百威英博这次卷土来袭,产能目标直逼华润雪花,产品线高中低档重整旗鼓,市场布局瞄准重点区域,与吉林、黑龙江遥相呼应,夯实东三省优势的市场地位,与华润雪花的争夺将是一次长期的、深远的、重级别的较量。
两位“拳手”已经准备就绪,辽宁啤酒市场“拳击赛”正式开锣啦!
2010年8月,百威英博集团亚太区总裁傅玫凯提出在哈尔滨建立生产规模达100万千升啤酒厂的设想;11月,百威英博哈尔滨啤酒(延吉)有限公司在延边新兴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年产30万千升啤酒扩能改建项目;2011年1月27日,百威英博在辽宁省建立营口啤酒生产基地,项目可扩建至年产100万千升,总投资约为25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百威啤酒在中国东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产能最大的项目;紧接着又在今年2月14日,百威英博宣布与大连大雪集团有限公司和麒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辽宁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表示,此举将加强百威英博在辽宁啤酒市场的战略地位,拓宽在中国东北部整体市场的战略。
尽管哈尔滨啤酒背靠百威英博外资雄厚实力,但在沈阳市场依然未曾对雪花啤酒造成威胁,产能释放空间被挤压,导致年年亏损,另外一个锦州工厂则挽回了一些颜面,据苏赛特商业数据(SID)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锦州市场哈尔滨啤酒占有率达到54%,而雪花啤酒则为25%,具有压倒性优势。
哈尔滨啤酒市场排名虽为第二,但远低于华润雪花,在市场容量潜能不大的背景下,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唯有压迫性地进攻,扩充自身产能,从一线抢夺对手的蛋糕。着眼于辽宁省的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中高端产品,整合低端产品资源(收购本地品牌),有方向性地展开地面进攻。目前哈尔滨啤酒仅有30多万千升的产能,集中在辽宁省中部区域,与外围市场里应外合,拓宽市场渠道,为百威英博的进入打下伏笔。
从近期百威英博的表现来看,大举入驻辽宁市场是相当积极的,肉搏战不得不由此展开,当然,雪花啤酒长期以来便把百威英博作为头号的竞争对手,就是因为其扩张的潜能非常强大,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威胁。
百威英博此番“迎娶”大连大雪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大连大雪成立于1987年6月,1988年12月正式投产,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普兰店市。2003年之前,工厂经过7次扩建与改造,已经达到30万千升以上的生产能力,2003年销量为14.2万千升,在当时成为辽宁省第二大啤酒企业,大连市第一大啤酒公司。2004年,大雪啤酒销售产量为18.5万千升,同比增长30%;销售收入为3亿元,同比增长32%。2004年10月,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啤酒十强之一——日本麒麟麦酒株式会社签署了合资协议,日方以高于原始价值八倍的价格出资3亿元加入大雪,持有25%的股权,看好大雪以后的高速发展前景,但美好的愿景之后并未得到实现,其后每年的销量缓慢爬行,在20万千升上下徘徊。
市场发展就是这样,不进则退,辽宁省在最近5年当中,产量增加60万千升,增幅在30%以上,而大雪近5年的销量增长却不到12%,远落后于市场整体增长速度。不过,大连大雪的资产状况还是比较良好,2010年1月—9月份,大连大雪千升酒利润为344元,在辽宁各企业中排名第三,人均实现利税为225762元,省内排名第一位,可见大连大雪能够吸引到百威英博全资收购,还是有些“姿色”的。
至于收购的价格,我们可以对比近期的几桩收购,青岛收购新银麦的千升价格是3405元,产能55万千升/年,产能利用率为81%,新银麦净资产为34657万元,2010年前10个月除税及少数股东损益之前的未经审计的净利润为12095万元,千升酒利润为302元,收购价格为18.73亿元人民币;而百威英博需要回购麒麟啤酒25%的股权(花费3亿人民币),而按照当时被收购的价值推算不计通货膨胀率,收购的价格应该是13亿元人民币左右。
辽宁省是华润雪花的根据地,自1994年1月1日华润成立沈阳雪花公司以来,发展至今省内已经达到10个工厂,分别是:沈阳两家,大连两家,鞍山、盘锦、辽阳、丹东、朝阳、葫芦岛各一家工厂的蘑菇阵营,确立了市场垄断地位,占据了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市场话语权,整体产能达到了185万千升的历史最高水平。而百威英博这次卷土来袭,产能目标直逼华润雪花,产品线高中低档重整旗鼓,市场布局瞄准重点区域,与吉林、黑龙江遥相呼应,夯实东三省优势的市场地位,与华润雪花的争夺将是一次长期的、深远的、重级别的较量。
两位“拳手”已经准备就绪,辽宁啤酒市场“拳击赛”正式开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