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喜力啤酒溃退中国市场

北京商报 2011-11-08 09:11 啤酒
随着国内啤酒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内各巨头企业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空间,对外资品牌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随着国内啤酒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内各巨头企业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空间,对外资品牌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在以百威英博和嘉士伯为代表的外资啤酒企业仍不断通过新建、扩建或并购等方式扩张之际,另一大外资啤酒巨头喜力却在今年陆续退出在华合资企业,大幅度收缩战线。是什么原因导致喜力连续出售在华资产和股权?又意欲何为?

   喜力退出在华合资企业

  今年4月,作为金威啤酒二股东的喜力亚太以10.8亿港元的代价将其所持金威啤酒股份对外转让,退出其参股7年的合资企业;7月,喜力向雪花啤酒转让江苏大富豪股权和上海亚太全部资产,至此,喜力啤酒在华业务只剩下海口和广州两个生产基地,合计产能仅为23万吨。

  据了解,喜力在亚洲的战略集中在新加坡的亚太酿酒厂上,而在中国的啤酒业务于2004年统归于喜力亚太酿酒(中国)私人有限公司旗下(以下简称“喜力亚太”)。1988年进入中国的喜力,同年即参与成立上海民乐合资公司,正式介入中国啤酒市场,随后增资持股97%。到1993年,喜力成为上海首家年销量突破10万吨的啤酒企业。2005年,喜力亚太成为上海首家产销量超过20万吨的啤酒企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喜力亚太在上海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论从持股数量还是产能扩张方面来讲,喜力亚太都非常重视华东市场。

  2004年1月,喜力亚太以5.8亿港元收购金威啤酒21.37%的股权,成为其二股东。当时的金威啤酒意气风发,在深圳的市场份额最高达到70%,年净利润总额最高达到1.98亿港元。可以说,喜力亚太在华南市场通过金威啤酒也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喜力亚太此番收缩在华业务,着实让人费解。

  战线收缩实属无奈

  根据苏赛特商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喜力亚太不足半年时间内紧急出售其在华主要业务,实属无奈之举。

  据了解,自2006年金威啤酒向外扩张起,原本上升的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先是年净利润总额大幅下降,2008年亏损达5200万港元,虽然2009年和2010年扭亏为盈,但是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146万港元,又走到了亏损的边缘。据苏赛特商业数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金威啤酒占深圳市场份额跌破20%,在其他生产基地的发展也很不顺利,市场份额一直在10%以下的低位徘徊。

  此外,与金威啤酒的处境大致相似的是喜力亚太在上海地位的由强转弱,最终不得不放弃华东市场。因产品口味太重、味道太苦,不符合上海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以及营销手段落后,在三得利、雪花、青岛、百威等品牌围攻下,喜力亚太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一路下滑,多年前在上海的老大地位就被三得利所取代。预计今年,喜力亚太在上海的销量将不足4万吨,但其在上海的产能为25万吨,因此,要是在上海的产能严重过剩,要么向上海周边地区销售产品。然而,今年5月,在紧邻上海的苏州和无锡的市场份额都不足1%。因而,喜力亚太抛售上海生产基地也实属无奈之举。

  处境困难或退出中国

  有评论认为,喜力亚太出售部分资产,是为了主攻高端业务,但是市场调查却显示,喜力啤酒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也并不理想,试图通过提高销售价格以提高产品形象的做法在竞争日趋残酷的啤酒行业已经不适用。

  有数据显示,喜力亚太在其主战场的销售价格高出其主要竞争对手百威30%左右。而且,上海亚太一直在做高端市场,而海南亚太主要生产的力加系列则为中低端品牌,所以其专注高端市场的说法为无稽之谈。

  分析指出,在相继转让金威啤酒股权、抛售上海生产基地和江苏大富豪股权之后,在中国啤酒市场一直没有大规模投资的喜力亚太,在当前行业竞争残酷的大背景下,已不大可能再有扩张意图。虽然其广州的生产基地设计产能为20万吨,但从其市场表现来看,实现这一产能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同时,销量分散、销售成本高企、盈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喜力亚太还有可能抛售广州生产基地。

  另外,海南亚太已满负荷运转,在海南占有80%的市场份额,其产能提升至20万吨还有可能。但是,喜力亚太是否愿意偏安海南,还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喜力亚太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