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将行动学习方法从华润带到了中粮 12-21
宁高宁将行动学习方法从华润带到了中粮 12-21
2003年,华润集团旗下的地产业上市公司华润置地正经历着低谷,香港股价跌至了0.8~0.9港元,而其北京公司面临更惨痛的状况,一些身居要职的高管离职,群龙无首,企业人心涣散。
如何救华润置地?曾在华润集团担任培训部副总监的王丹记得,把行动学习引入中国的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陈伟兰,2003年11月也把这个工具方法引入华润,才使得华润置地北京公司实现了业绩的突破结合和领导力提升,以及团队和文化的融合。
“它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高效工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柏均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
变革利器
行动学习首先要找到一个典型的、复杂的难题,而且是重要、紧急的。王丹记得,当时华润置地正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怎样突破地产行业的上市速度?同样时间拿到地以后,华润可能在其他公司房子上市一两年以后才能上市,这种速度严重制约了华润置地的发展。
在行动学习的分析原因过程中,大家找到了真正的症结是产品定位不清晰,拿到地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做出了清晰的华润产品定位模型和产品竞争战略。这个项目此后大举成功,为华润置地带来了巨大的业绩突破。在经验总结会上,华润向214个经理人宣讲了行动学习的理论方法。
此后,华润对行动学习开始多点探索和全面推动,烟台华润锦纶、无锡华润燃气[16.00 -1.60%]等各具特色、不同发展阶段的下属企业正式启动了行动学习。这期间,华润的并购整合层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一般而言企业并购容易,整合难,但华润在并购整合方面非常有特色也有效果。“因为华润并购以后第一件事情,是向并购公司中输入行动学习,是一个软整合的策略。”王丹说。
“目前华润已进入到运用行动学习的系统优化阶段,更加深入地做透做实。”王丹介绍,华润的行动学习有四条线,第一条是高层培训(高管论坛),第二条是业绩导向的行动学习,第三条是领导力为导向的行动学习,第四条是战略执行导向的行动学习。
以业绩导向的行动学习为例,一个典型的业绩导向的行动学习过程,包括摆症状、明确问题并确定目标,自由讨论原因,聚焦重要原因,把原因逻辑化、系统化,把原因按轻重缓急排队,把原因转化为子目标、自由讨论解决方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系统反思,评估并且确定解决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十步过程。
转型切入点
除了华润,行动学习在另一家央企开展得如火如荼,是随着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2005年被调往中粮集团任董事长开始的。
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培训部总经理李金鑫记得,宁高宁刚到中粮时,曾全程主导一个长达四五天的战略研讨设计会,通过团队行动学习的方式,将行业战略、地域战略、组织战略、经理人评价等问题一个一个导入、研讨、呈现、点评,研究透彻,最后总结归纳形成了企业的战略。“中粮现在很多的发展规划基本上都是在这个会上确定的。”李金鑫说。
上世纪90年代,中粮是一个“抓机会,但没有什么战略”的贸易公司,跟大多数的国企一样什么赚钱投资什么。由于各个子公司在投资方面各自为政,中粮所投资的近千家公司中有些业务甚至是同业竞争或相互冲突的。
宁高宁到中粮以后,就着手把中粮从一个机会性的、贸易性的公司转型为一个真正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比较清晰的产业化经营公司,并在2009年提出在产业化经营上更进一步的“全产业链”战略,这是一个非常难驾驭的转变“工程”,不仅仅是业务的调整,还有整个商业模式、业务的构成、组织架构、管控模式,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与企业文化。
“宁高宁将行动学习方法从华润带到了中粮,以此作为推动企业转型的最好切入点。” 李金鑫说,在中粮,这被称作是“团队学习”。他记得,宁高宁当时强调“团队学习是团队决策、建设,推动人才发展和企业进步的方法”。
尽管过去8年,李金鑫对上述宁高宁主持的战略研讨仍印象深刻,因为在宁高宁进入中粮前,几乎所有的会议都是“领导讲,我们听着,然后表表决心”,但是宁高宁把行动学习的形式引进之后,就慢慢改变了企业工作、开会的方式。
从那时到现在,中粮所有的转型关头的培训、工作方法,全都是用这种方式,从中粮的愿景、战略、流程、领导力到管理语言、核心竞争力,再到品牌管理、渠道管理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而宁高宁作为一把手常常亲自做催化培训师。
一个例子是在2010年时,中粮提出要全产业链,但当时有很多B2B的大业务如米、面、油都是供给湾仔码头、康师傅等公司,这些大客户管理是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米、面、油各自对各自大客户。
为了形成集团产业链的协同优势,中粮成立了大客户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了大客户培训研讨会,参与者就是各个业务的大客户管理的领导。会议上什么叫大客户,有什么渠道,怎么管理,然后大客户有什么标准,应该怎么联系,怎么协同,大客户管理、分类再到中粮对客户的管理方式、管理的策略等等,最后形成了整个中粮的大客户管理的规划。
名词解释
行动学习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提出,从大约1945年起在英国的产业领域开始广泛运用,它是一个持续的、高度集中的小组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依靠相互帮助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从中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