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文章的开头,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个啤酒行业的小常识:目前,中国啤酒市场按价格可分为3元以下的低档、3元到6元的中档、6元到10元的高档,以及10元以上的超高档。
以之为参照,结合平日购买啤酒的经历,你是不是已经发现十几块一瓶的啤酒只有进口商品货架上才看得到吧?青岛、雪花、燕京这些平日“如雷贯耳”的名字怎么连高档都够不上?是的,基于价格仍是如今衡量商品品质的重要标准,你说对了。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根据权威部门对近两年中国啤酒市场的统计,洋品牌占整个市场份额只有区区10%不到,但在高档啤酒市场,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90%。
透过前一个数字,我们看到一块没有硝烟却刺刀见红的战场;看到过去30年中国啤酒工业的振兴和辉煌;看到至少在某个大众消费品生产业界,民族品牌的屹立和自强。
透过后一个数字,我们看到诞生于古巴比伦文明的小小酒花,远征而来,与人类另一片文明发源之地的碰撞;看到它碰撞间的屡次水土不服,实则韬光养晦;看到战争中仿佛败退的一方,却在雄踞庶隅、割地称王。
90%对10%,更多中国人在喝中国的啤酒,民族品牌产能屡屡刷新,年产量连续称霸世界……这一切,看上去真的很美。但事实呢?
也许会有人不信,“低价竞争”这个市场经济最不堪最畸形的产物,几乎从中国诞生民族啤酒产业之日起便常伴左右。它是大企业用来拖垮对手从而迅速扩张的矛,它也是小企业突围乃至求生的盾;为它插上资本之翼可一日攻城略地;折翼者也能一夜灰飞烟灭。
低价竞争,是薄利多销,是赔本赚吆喝,是不计后果的前进。失败者固然落个被兼并收购的下场,而胜利者根据统计,啤酒如今已成了中国利润率最低的行业之一,仅5%不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何胜之有?
当一瓶瓶、一箱箱廉价的啤酒充斥货架,消费者又得到了什么?以三元左右价格啤酒为例,除去包装、运输、人工、能耗、开瓶费、进场费等成本,甚至贱比水价,不难推算出在原料环节它曾经受过怎样一番“盘剥”。
毕竟,价格战背后的挣扎和纠结,唯有战者自知。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国产啤酒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低价哦,原来啤酒只是一种低档酒精饮料;是国产啤酒风味经年不变甚至越发寡淡也许低档酒精饮料就应该是这个味道吧;是偶尝洋啤酒后眼前一亮口味果然好,价格高确有道理。于是最终,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国产啤酒真的不如洋啤酒。
真的不如吗?啤酒作为一种生产技术高度工业化、标准化和透明化的消费饮品,仅以品质论,只要有好的“造酒人”、好的原料、好的流程和好的设备,几乎必定能制作出好的啤酒。事实也证明,国内啤酒巨头们历次试水高档市场,他们的产品质量完全能和洋品牌一争长短。
然而制空权一旦失去,收回又岂在朝夕。10%虽小,却早有自己的天地法则不是功利冒进钻研渠道和价格大战,而是脚踏实地定制品牌战略和升级营销理念。这当然需要资本,却更需要取舍、需要勇气、需要智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已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中国啤酒市场,90%和10%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一触即发进一步,柳暗花明!
去年5月,罗兰贝格发布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调查报告,在未来10到1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增加500亿欧元,其中中国消费者的贡献将达到40%。与之相对应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来5年高档啤酒消费量将逐步增长,中国啤酒市场的价格将增长17%,其中高档啤酒占比将达20%……啤酒消费升级的强烈信号,无疑正在倒逼中国啤酒企业做出改变:生产更好的啤酒。
以品质为基准,引出更多、更好的选择,引发更理性的竞争,引来更有序的市场,才能赢得消费者内心真正的心满意得。这对中国啤酒来说,是发展的契机更是在为自己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