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青岛人发明了“啤酒”二字

未知 2014-01-02 11:53 啤酒
110年前,青岛还是个小渔村,中国还没有啤酒这个词。自从一位英国商人和一位德国商人合伙在登州路上建了座

    110年前,青岛还是个小渔村,中国还没有“啤酒”这个词。自从一位英国商人和一位德国商人合伙在登州路上建了座厂房,这种带着激情泡沫的液体迅速红遍整座城市。后来,它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 啤酒,再后来它有了自己的家— 青岛啤酒。如今,它的名字闻名中外,有人甚至赋予它更高的历史意义:“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通过孔子,另一个就是通过青岛啤酒。”作为家乡人的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过它?又是否清楚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出青岛、走向世界的?本期《发现青岛》,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一起回到与青岛啤酒相遇的日子。


图片1

 

  两位敏感的商人

  时间定格在1898年,一部《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让清政府把青岛拱手让给了德国,从此开始了它漫长的殖民地生涯。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漂洋过海来到这座新城市,美丽的环境让他们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只有一点,生活中似乎少了些什么。

  缺少的这部分很快被两位商人发现了,他们一个来自英国、一个来自德国。1903年8月15日,他们在米勒上尉街(今登州路)上投资四十万墨西哥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800万元人民币)建了座工厂,取名“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那是人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带着泡沫、入口清爽的液体,德国人当时称它为“BIER”,民间也就跟着叫“BIER酒”,后来念讹了,就干脆成“皮酒”了。请注意,这是它刚开始的名字。

  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的建立,满足了驻青德军和侨民们的饮酒需求。据记载,当时工厂的年产量达到了2000吨。1906年,德国人在登州路上建了座毛奇兵营,不久后,兵营附近便出现了青岛第一家啤酒屋,同样在这一年,该厂生产的啤酒就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获最高荣誉金奖。

  这座工厂就是今日青岛啤酒厂前身,坐落在登州路上的青岛啤酒博物馆内收藏着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物件,在这里会让我们更直观了解青岛啤酒的历史。一间德国人经营时期使用的糖化车间,里面所有的设备均来自德国。其中一个物件吸引了记者注意,上面写着:1896年的西门子电机。工作人员说,这是西门子公司现今存有的最古老的一台电机,直到1995年,这台西门子电机仍在使用。据说,西门子公司一度想用一套现代化的生产线交换,但被青啤人婉拒了。作为青岛啤酒的始源地,青啤人对这里有一种极深的情感,这种感情当然也注入到了与青岛啤酒有同样年岁的老电机里。

  青岛人发明了“啤酒”二字

  德国人建好了工厂,生产出了味美的皮酒,但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青岛沦为日本殖民统治,啤酒厂的命运也跟着发生了改变。这座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工厂,日本人只用了50万银圆便让它轻易易主,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在一张1916年拍摄的工厂外景照片上,一辆运送货物的汽车停在门口,仔细看会发现上面用英文清楚地写着四个字“扎幌啤酒”。日本经营时期所使用的啤酒商标,还有朝日、麒麟和青岛。

  日本人擅于精打细算。他们把生产淘汰的酵母废物利用,制成维他益片,啤酒酵母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当时称为维他益,也就是现在的食母生、酵母片,帮助消化的一种药物,对外供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当时还做了两幅青岛啤酒的广告,一副是古代英雄,还有一副则是穿着旗袍的古典美女,至于他们想表达什么寓意?还得听工作人员的解释:“日本人认为,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时喝的酒就是青岛啤酒;而另一幅近代旗袍美女,是以胡蝶为原型而设计的。这两幅广告传达的寓意是:英雄与美女都喜欢喝青岛啤酒。而现在进一步演绎:今天喝了青岛啤酒男士是英雄,女士更加美丽。”

  此时酒的官方名字又改了,称之为— 麦酒。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有些糊涂,那究竟什么时候才被称为啤酒的呢?其实啤酒是从青岛民间演化来的,在此前有过很多个名字,比如“皮酒”、“麦酒”、“脾酒”。而对其首先定名的,当属青岛的第一部史书《胶澳志》了。它是青岛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地方志典籍,编纂于1928年。书中认为“啤酒”的正式名称是麦酒,因此称:“麦酒,俗称"啤酒"。”

  青岛文史专家王铎认为,青岛人不仅发明了啤酒这个词汇,还创造了“啤”这个知名度很高的汉字。他在《青岛掌故》中这样解释:“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编纂的字词典中,还未发现有啤字。就连1908年至1939年间多次出版的大型辞书《辞源》中也没有收录这个字。而此时,啤字已经在青岛流行开了,这不得不说是青岛人的一种骄傲。”

  建成青岛啤酒厂

  青岛人的骄傲并不仅限于此,此后青岛啤酒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这一点。47年的被殖民生涯,这个厂和这座城市一起承受着难以言表的痛。终于这种耻辱随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而结束,这时的啤酒厂回到中国人手里,幸运得到它的是国民政府四大家族中的陈果夫。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张照片,上面写着:1947年国民政府要员陈果夫来厂。照片上的每个人一脸笑容,尤其是陈果夫更是笑容灿烂。

  如果稍加了解就会明白,陈果夫为何会如此高兴了。日本人走后,留下了很多大有前途的企业,陈果夫不仅得到了青岛啤酒厂、橡胶厂和玻璃厂这三大厂,还白赚了160亿元。带着这种好心情他不仅对啤酒厂进行了重新规划,还正式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建立青岛啤酒公司,用崂山泉水制作青岛啤酒,将标识改成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栈桥。为了扩大宣传,当时国民政府专门拍摄了一部青岛啤酒的广告宣传片,据权威人士介绍,这是我国最早的电影胶片广告,片子中的宣传词也说得特实在:“常饮青岛啤酒不仅无害反可强身,既能开胃健脾、复可治疗脚气病风湿病肠胃病。”

  时间到了1949年,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青岛解放了,啤酒厂回到人民手中,也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名字“国营青岛啤酒厂”。接过重任的负责人发现,想要啤酒厂进一步发展,首先得解决一个难题,那时啤酒花原料都得靠从外国进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在崂山创建了酒花生产试验场,试种了32亩酒花获得成功。这是培育出的中国第一支啤酒花,所以给它起名为“青岛大花”,目前中国啤酒业用的基本都是这种酒花。在这一年举办的国庆节庆典中,青岛啤酒厂的工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从当时的安排上已经看出青岛啤酒厂在青岛的地位。很快,青岛啤酒得到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它并没有局限在本地,而是选择了出口,出口创汇是全国同行业的98%,并在1963年新中国的第二次评酒会上,获得国家名酒的称号,这是青岛啤酒荣获的第一枚国内金质奖章。

  老布什与青岛啤酒的故事

  如果你参观过青岛啤酒博物馆,一定知道那里有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是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美国偶遇青岛啤酒员工时留下的,也是青岛啤酒代表中国同行赢得国际认可的真实见证,对于其中的故事,每一个青啤人都能娓娓道来。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青岛啤酒开始试探性地进入美国市场。在青岛啤酒刚刚进入美国市场的十年间,就先后三次在美国消费者协会组织的啤酒大赛中荣获冠军,被誉为“啤酒皇后”。为进一步开发和巩固美国市场,1990年3月,青岛啤酒派出了专门的团队到美国考察,华盛顿“北京饭店”经理准备了最好的包间设盛宴款待。

  这家饭店因为正宗的北京烤鸭和青岛啤酒而闻名,布什总统也经常光临。说来也巧,那天酒席尚未过半酒店就突然接到消息,说布什总统要来酒店用餐。总统的临时决定让饭店经理有些措手不及,难以安排。为难之际,热情的青啤人主动礼貌地让出了VIP包间,才为饭店经理解除窘困。

  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是个有名的中国通,当他听说让出房间的是青岛啤酒考察团时兴奋不已。他走进青岛啤酒考察团用餐的包间,向考察团成员一一问候,对占用了青岛啤酒考察团预订的房间表示歉意。布什总统还和考察团成员聊起自己当年在中国时与青岛啤酒的种种往事,临别时他握住考察团领队张建华副厂长的手说:“青岛啤酒为美中两国人民增进友谊和了解搭起了桥梁。我们喜欢青岛啤酒!向你们员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时隔半月,回到青岛后,考察团成员收到了带有布什总统亲笔签名的照片,上面写着—“最良好的祝愿!乔治·布什。”

  青岛啤酒与老布什的故事只是它在国外市场得到认可的其中一笔,翻开青岛啤酒编著的《海外风尚》一书,你会在其中找到很多知名人士的名字,有柬埔寨的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前法国总统希拉克,还有有“乒坛常青树”之称的瓦尔德内尔等。而在一些好莱坞大片,比如《木乃伊3》和《速度与激情6》中,同样能发现青岛啤酒的影子。青岛啤酒靠着浓郁的麦香、醇正的风味,早已晋升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