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啤酒的微利与进口啤酒的高利形成两个极端
国产啤酒的微利与进口啤酒的高利形成两个极端,国产啤酒的微利迫使不少国产啤酒不得不以“走量”的方式博取市场份额。在昆明某大型商超内发现,青岛、雪花、燕京等国产品牌啤酒都被摆放在了卖场专门设立的啤酒促销专区,规格以330毫升易拉罐装和500毫升瓶装为主。在售价上,目前,多数国产啤酒都加入了促销行列,价位平均集中在2.5元到6元之间。而外资和进口品牌啤酒除了有与国产啤酒相同规格的罐装和瓶装,还有较大容量的5升桶装,产地以德国居多,某德国啤酒330ml装的在22元左右,是同规格的国产啤酒2-3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肖慈方曾表示,“一款德国进口啤酒运到中国口岸成本价是2元/听,而该品牌的中国总代理将以8至10元的价格卖给国内经销商,国内经销商再交予零售商,它的价格在一家五星级宾馆能翻30倍,达到60元/听。”
一家德国啤酒的区域代理在糖酒会上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经营我们这款德国啤酒,在夜场的利润能达到50%-60%,批发渠道则能够到30%左右,商超渠道一般也在20%左右,远远高于国产啤酒。”
相比进口啤酒的高利润,近几年一直处于微利时代的国产啤酒则要逊色得多。陈先生坦言,“在社区便利店一箱零售价30元的啤酒,一级和二级经销商从中得到的利润大概都是3元,终端销售商的利润是2元,而生产企业一箱啤酒的净利润只有1元钱左右。”
近几年国产啤酒一直陷入微利时代,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明显影响到啤酒企业的盈利水平。啤酒大麦是啤酒的主要原料,占啤酒生产成本的15%-35%,然而国产啤酒大麦的供给相对滞后,除在新疆和甘肃地区出产外,主要依靠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口。除大麦以外,啤酒花(600090,股吧)、大米等辅料近年价格波动也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利润,导致了国产啤酒的利润比水薄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