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啤酒竞争激烈
“进口啤酒的热潮,如同这个夏天逐渐攀高的温度一般,毋庸置疑地来了。”这是一啤酒行业从业者对新金融观察记者的感慨。
原来,在“5·20”来临之前,洋河股份(67.220, -0.78, -1.15%)(以下简称:洋河)表达了对进口啤酒的浓浓爱意。
公开信息显示,洋河持股69%的电子商务公司宅优购与德国奥堡啤酒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宅优购不仅会进口原瓶的德国奥堡啤酒,还将与德方携手建立一套德国工艺4.0与电商相结合的生产流水线;另外,德国奥堡还将辅助宅优购在中国建立啤酒私酿基地,将德国啤酒生产工艺引入中国。
然而,期望远不止此。洋河还将集合旗下260万家门店资源及100亿元的线上渠道,为德国奥堡啤酒在中国迅速打开市场而助力。
“目的,显然是销路打开后,洋河作为销售商和渠道方的既得利益。”前述从业者说。
当然,对还处在调整中的酒行业而言,洋河已不是尝鲜“第一人”。且不说那些早在2010年前就活跃在市场上的进口啤酒商,仅就大企业,洋河之前还有中粮。
早在今年3月,中粮名庄荟(中粮集团旗下的进口酒专卖店渠道品牌,中粮名庄荟国际酒业有限公司)宣布加码进口啤酒,为此还引进了多个品牌,如德国领鹰、3Hourse三玛、狮子亨利、莫拉塔公牛啤酒等。
不仅如此,其公司高管还曾公开表示,中粮名庄荟2016年计划开店数量目标是300家,未来两年内计划开店1000家,完成1000家经销商开发目标,10亿元销售额。不过,这其中不仅仅是进口啤酒,还包括进口葡萄酒。
虽然这些只是酒企为了取得更好业绩的“正常现象”,但依旧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对有了相对稳定的用户和渠道的洋河而言,成本已经相对固定,为了收益最大化,只能靠不同的品类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逻辑,并不奇特也算不上创新。”一行内人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另一类观点是,洋河已渐进入瓶颈,作为白酒企业,其涉及葡萄酒业务甚至曾对预调制鸡尾酒“抱有幻想”,只能说明其急需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国的啤酒市场,现在处于动荡时代,百威没有动作,只是在等时机。而洋河多少有些浑水摸鱼。”前述从业者说。
不论昨日的中粮还是今日的洋河,大公司对进口啤酒的兴趣并非没有道理。
现实是,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已坐稳世界啤酒产量的头把交椅,传统工业啤酒已进入成熟期,啤酒企业纷纷开始了从增量到提质的“转身”。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提高,市场对“更好喝”的啤酒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中国进口啤酒53.8349万千升,同比增加59.4%;金额为5.75121亿美元,同比增加41.3%。2016年1-3月,中国进口啤酒10.039万千升,同比增长34.2%;金额为1.11397亿美元,同比增长36.8%。2015年的进口啤酒总量是2010年的11倍之多。
“只要市场有好产品,很快就会有很多人扎进来。”天津一进口啤酒商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他感受到的进口啤酒逐渐热起来的时间是在2012年。只是,在他看来,进口啤酒的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
“因天津的地域特点以及消费习惯,进口啤酒在天津港(8.740, -0.09, -1.02%)清关之后,大多流向了福建、江浙和东北。另外,在进口啤酒逐渐热起来的同时,进口啤酒的价格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从进口商、批发商到零售商,加价幅度并不大。其零售价和一些国产的高端啤酒价格基本持平,所以,近一两年来,进口啤酒的销量出现增长。”前述酒商表示。
即便如此,他做进口啤酒这几年也没怎么赚钱。相反,2015年算下来还亏了。“为了增加客户的黏性,一箱进口啤酒我们加个三五块就卖,很多时候还不够运输费和人工费。”
让他担心的是,相对于白酒、葡萄酒,进口啤酒的保质期是一个短板。从国外运到国内通常需要两三个月,之后才能实现国内的流通。如果不能在具体的流通过程中实现“快速流转”,就很容易赔钱。
简单说,白酒在渠道中可以囤货,可以滞留,进口啤酒就不行了。滞留在哪一个层面,哪一个层面就有赔钱的风险。
对于洋河将来要生产“进口啤酒”一事,该酒商表示,所有国产化的进口品牌,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口感和在国外生产的完全不一样。洋河未来的产品,最多也只能算是“进口品牌”。
好消息是,大企业的进驻,或将压低进口啤酒的市场售价,给消费者带来真实惠。但相应的隐患也由此而生。
“价格下行,会给小进口酒商带来很大压力。一些品质相对较差的进口产品也会因此流入国内,从而保证他们在产品上的价格优势,以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前述酒商说,当然也会有部分小进口商选择做一些更加专业或者有特色的产品来保证自己的生意不受影响。但不论怎样,在进口啤酒领域,激烈的竞争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