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慎视葡萄酒的“扩张”势头

华夏酒报 2008-04-28 13:24 葡萄酒
在目前国内的酒类消费市场所销售的几大酒类商品中,尽管传统的白酒仍然稳居龙头老大的地位,但是作为舶来品的葡萄酒,正野心勃勃地觊觎白酒这一霸主的地位。 关于国内的葡萄酒这几年炙手可热的程度,只要看看一些葡萄酒上市公司那令人咂舌的高价,就可看出些端倪来。但
  在目前国内的酒类消费市场所销售的几大酒类商品中,尽管传统的白酒仍然稳居“龙头老大”的地位,但是作为“舶来品”的葡萄酒,正野心勃勃地觊觎白酒这一霸主的地位。

  关于国内的葡萄酒这几年炙手可热的程度,只要看看一些葡萄酒上市公司那令人咂舌的高价,就可看出些端倪来。但是仅凭定性式的估计,可能还不足以说明葡萄酒在中国攻城略地的气势。如果将其量化为具体的数字,那么其所显示出来的扩张速度可能更会超出大部分人的普遍预期。

  根据今年4月25日出版的《华夏酒报》所提供的数字:最近8年来,波尔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竟然增长21倍。这篇报道援引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于上海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0年波尔多葡萄酒在中国的销售量为20万升,但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却达到了430万升!应当说,如此骄人的销售业绩可能会令大部分的行业都相形见绌。

  实际上,波尔多葡萄酒企业在中国的神奇扩张速度,可以作为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个风向标事件来看待。当前,国内的葡萄酒市场明显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消费者越来越认可,并将其视作酒类消费升级的一大象征;二是市场容量直线上升;三是葡萄酒的高端形象已经深入消费者的心智。而从另外一个更加深刻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说,葡萄酒在中国既是一种消费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葡萄酒是的的确确的“舶来品”。如果从现代葡萄酒业漂洋过海自烟台发祥算起,才不过短短100多年的时间。葡萄酒行业既然是中国开放的结果,也必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政策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实,仔细盘点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的历史,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国外的消费观念,正深刻地改造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由此而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包括葡萄酒在内的一大批外国消费品的走红。比如美国文化代表的牛仔裤、肯德基、麦当劳和星巴克等等。

  就葡萄酒而言,有一个说不出出处的酒品消费规则也曾一度促进了其身价的窜升。这个规则据说也是“舶来品”,其内容是:“发达国家喝红酒,发展中国家喝啤酒,贫穷国家喝白酒。”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酒类的消费箴言曾经十分流行,而那个时期也正是以“干红”为代表的葡萄酒异军突起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所谓的规则不太像是国外的原创,倒更像是国内葡萄酒企业杜撰的一记“宣传炸弹”。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其巨大的杀伤力!

  从梳理葡萄酒在中国消费市场上的命途,我们也可以将孟老夫子的“天时地利人和”用于解释葡萄酒在目前国内市场的盛况。当前葡萄酒产品的炙手可热其实并非是哪个企业做得好,而是市场大势使然,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正如处在上升期的股市,即使一个垃圾企业的股票,也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而把葡萄酒在中国的处境和传统的白酒行业做比较,则令人陡发不少感慨。《华夏酒报》总编辑刘世松曾经撰文分析过白酒企业不重视培养青年消费者的问题,谓之“后继乏人”,可算是鞭辟入里的诛心之论。其实,我倒觉得白酒企业也有些无奈,因为这些企业即使再努力,恐怕也不会让现在的消费者在高档次宴会上撤掉解百纳干红而换上茅台和五粮液。这就是我所说的“市场的大势”!大势已定,具体的企业只能顺势而为,逆势而动可能就不是上佳的选择。

  当然,我并不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的白酒有让位于葡萄酒的可能。毕竟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白酒和葡萄酒虽然同属于酒类商品,但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明显的互相替代的效用。而且,我们也不能忽略作为“土著原居民”的白酒巨大的生命力。所以,似乎也没有必要为白酒的未来太过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