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河北昌黎 葡萄种植者很受伤

食品产业网 2011-01-24 15:21 葡萄酒
河北昌黎假酒案生余震 葡萄种植者很受伤-食品产业网
  去年底,我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发源地——河北省昌黎县发生了一场行业“地震”。

  时至今日,地震的余波仍在蔓延。消费者们开始对产于昌黎的所有葡萄酒都表示出了质疑的态度。任凭销售人员百般解释,消费者只有摇头以对。

  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也开始下架产于昌黎的葡萄酒。在京客隆超市石佛营店,标有产地昌黎的葡萄酒已经全部下架。

  销售的乏力不仅愁坏了厂家,也愁坏了当地的葡萄种植者。在205国道昌黎段上,不时地会出现四处张望的人群,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消息。

  “明年还要不要继续种葡萄,现在是不是要拔秧了?”河北省昌黎县一位薛姓农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了上述疑问。他发现,昌黎很多的葡萄酒厂都已经停工了;站在玻璃瓶厂和纸箱厂门旁也听不到机器轰隆隆的声音了。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造假事件造成消费者对昌黎葡萄酒乃至整个河北省葡萄酒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肯定会对当地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造假对于行业影响的严重性并非没有前例。“上世纪末的汾酒杏花村就曾遭遇过造假事件。当时,其销量直线下降,到现在依然没能缓过来。这次的葡萄酒造假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会更大。它影响的不仅是某个品牌,而是整个行业。”著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光斗表示,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会对可能会危机健康的产品的质量更加敏感。一个非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超过80%以上的人认为河北产的酒(不仅是葡萄酒)不敢喝,当然就更不敢买。

  这个消息对于有200年历史的葡萄种植基地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数据显示,近年来,昌黎葡萄酒产业发展迅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其葡萄酒产量约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25%左右。2010年,全县干红葡萄酒产业实现利税亿元,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立县产业、富民产业。

  为保护农民和正规厂商的利益,政府和企业的危机公关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周思然建议,涉嫌企业应利用各种方式向公众表示歉意,及时全面召回产品,并加以赔款,妥善处理善后工作,争取获得消费者的原谅,重新站起来。其他企业应积极面对行业危机,痛斥造假行为,呼吁建立专项打假基金会,加大打假力度,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认清品牌,控制危机的蔓延。

  李光斗也表示,正规厂商要及时与造假者划清界限,正本清源。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造假事件进行调查,严格惩治造假企业,并对昌黎乃至国内各省市葡萄酒企业生产情况进行排查,出具统一的检查证明。

  北京路尚智达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李海龙则表示,现在让当地政府和企业出头做危机公关比较困难。在国家还没有对这件事情做出定性之前,企业和昌黎政府只会选择继续观望。比方说,长城如果现在跳出来做危机公关,反而会让消费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并会“越描越黑”。

  李海龙认为,葡萄酒造假事件发展会有两个趋势:一是质检总局借此进行全国范围的葡萄酒行业大清查。二是河北省政府出面承认监管存在缺失,严惩肇事者。这两个趋势没出现之前,企业和昌黎方面不会有动作。

  在此之前,农民们可能需要做些理性地分析。“农民应分析一下历年来自家种植的酿酒葡萄主要是由哪些公司收购、销往何地,若主要是由昌黎当地的中小企业收购,则可考虑种植其他替代作物。”周思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