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2010年喜忧参半
2010,中国葡萄酒喜忧参半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行业承载着中国葡萄酒人和全世界葡萄酒人的梦想,一路高歌,连年攀升。在已经过去的2010年,成长给中国葡萄酒行业带来的期望与喜悦,较前几年,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总值达108.88万千升,同比增长12.38%,增速较2009年回落了15.25个百分点;总产值309.52亿元,同比增长29.85%,实现销售产值294.77亿元,同比增长29.15%。与此同时,包括白兰地等在内的葡萄酒总进口量达到304845.8千升,其中,葡萄酒283357千升,同比增长了65.48%。
市场的增长在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威胁。尽管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的挤压,我们早已有所预期,但是,上面两组数据所反映的现实,让人无法轻松。
原料争夺升级为葡萄基地争夺
前几年,每到9月份,河北昌黎、山东烟台等酿酒葡萄集中种植区,都会上演葡萄争夺战。为了确保自家企业能收购到足够的原料,葡萄的采收日期被提前,在葡萄的成熟度、糖度都不达标的情况下,匆忙进入到发酵罐里。
2010年,葡萄酒企业对葡萄原料争夺的情况发生了改变。在烟台产区,一部分赤霞珠、蛇龙珠的采收延后到了国庆节之后,甚至延迟到10月底采收。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除非是企业自有基地,才能做的到。《华夏酒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推迟采收的葡萄种植户在春季就与企业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并缴纳了保证金。合同约定,种植户须将葡萄卖给签订合同的企业,而葡萄酒企业为种植户提供全年的种植技术指导服务,收获季节,对于达到一定的糖度,按照约定价格收购。这一约定价格较以往的收购价格有所提高,而且,糖度越高,收购价格越高。
尽管,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这样的做法,早已有之,但是,合同户把葡萄卖给其他企业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的新型收购合同,全面、及时地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并且以较高的价格收购,使得签订了合同的葡萄种植户的收益显著高于未签订合同的。这样的做法,更大程度地加强了对散户基地的控制,使得以往发生在收获季节的葡萄争夺战,在春天签订收购合同之时,悄然无声地就进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加强对零散葡萄种植户萄基地的控制,对于提高葡萄原料的品质、提升葡萄酒的品质有着重大的意义。
酒庄建设火热进行
2010年,随着王朝御苑酒堡的揭幕,国内各大葡萄酒企业基本都拥有了自己的酒庄。与此同时,各个产区的酒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中国的各大葡萄酒产区,酒庄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以蓬莱产区为例,近年来以培育精品酒庄群为发展模式的蓬莱,已经建成君顶酒庄、瑞枫奥赛斯酒庄、苏各兰酒堡等5个酒庄,2010年在建的有华东猎王谷、大成酒庄、国宾酒庄、香格里拉玛桑酒庄、浩源酒庄、沃族酒庄、文成酒庄及弘辰百诺酒庄,2011年开工的有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庄、北京用友龙亭酒庄、龙湖酒庄等。
在国内葡萄酒企业大力发展酒庄的时候,一线葡萄酒企业们同时布局海外酒庄。2010年9月10日,中粮以18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智利十大葡萄酒酿造商之一的比斯克特酒庄。此前,张裕已经在新西兰、法国和意大利收购了4座酒庄。据悉,王朝也将布局海外酒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投资兴建酒庄的,还是在国外收购酒庄的投资人,大多为从其他行业转到葡萄酒行业中来的。无论这是一种消遣,还是前来葡萄酒行业掘金,我们都欢迎业外资本的进入,并且期待他们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带来新的发展。
产区注重整体推介
在法国各大产区一波波来中国宣传、造势的同时,中国的葡萄酒各大产区也逐渐开始了产区品牌的自我宣传与推广。
以率先采用葡萄酒产区整体营销模式的蓬莱产区为例,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以整体形象向消费者、经销商和国内外投资者展示自己。通过把产区葡萄酒企业组成联盟,对内加强行业自律,对外叫响同一品牌,蓬莱市走出了一条发展产区品牌的路子。
为了打造产区品牌,蓬莱专门注册了产区标识,作为整个蓬莱葡萄酒产区的标志,由会员企业在酒瓶商标上统一使用。
2010年秋季全国糖酒会期间,在华夏酒报和蓬莱葡萄与葡萄酒局共同举办的“蓬莱产区名品推荐会”上,来自山东省蓬莱产区的20家葡萄酒企业推荐的优质葡萄酒受到了参会经销商的追捧。
蓬莱葡萄与葡萄酒局局长季兴典告诉《华夏酒报》记者,近年来,蓬莱产区一直致力于产区品牌的推广。在借助“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和“中国葡萄酒名城”等称号进行宣传的同时,通过组织企业参会参展、举办葡萄酒主题活动等方式带动企业发展。为有效整合资源,蓬莱市还联合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中小葡萄酒企业建立统一的品牌联盟,共同打造蓬莱产区品牌。
解百纳纷争凸显品牌缺乏
纷争多年的解百纳案件尽管是在2011年之初有了最终解决方案,但是对2010年的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盘点,始终无法绕过“解百纳”这三个字。
葡萄酒营销专家朱玉增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商标在行业里争夺了这么多年,反映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一个现状,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严格意义上说,解百纳算是张裕在行业里精心打造的一个产品品牌。我们不缺少张裕、长城、王朝这样的企业品牌,而是缺少真正有影响力的高端产品品牌。无论是中粮酒业、王朝、威龙这些大企业,还是其他中小葡萄酒企业,把精力放到做自己的高端产品品牌上才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
众所周知,进口酒的高端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如何扩大国内高端葡萄酒产品市场,形成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比争夺一个商标的意义要大很多。
在解百纳纷争画下句号之后,我们难免会想,今后也许还会有霞多丽之争、美乐之争等等纷争。不可否认,竞争能促进发展,而纷争在带来发展的同时可能也会带来混乱与倒退。期望今后的纷争少一些,中国葡萄酒企业加紧创造自己的产品品牌,毕竟葡萄酒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产品,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挖掘。
央视曝光引发行业危机
2010年,中国葡萄酒企业发展仍然严重不均衡,少数几个全国性的葡萄酒品牌成为了中国葡萄酒的代名词,大多数消费者甚至以为国产葡萄酒只有电视广告里常见的那么寥寥数种。
众多中小葡萄酒企业在大企业耀眼的光芒下,普遍跟风,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模式缺乏创新,导致众多中小企业论品牌比不上国产大品牌,论品质比不过进口小酒庄,在大企业和进口酒的夹缝中困难求生。这样的生存环境使得贴牌加工成为国内众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经营模式,甚至一些企业为了生存,采取傍名牌、打擦边球,乃至假冒伪劣等手段。
2010年12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河北昌黎县少数葡萄酒生产企业制假售假行为进行了曝光,一时间引发了全国消费者对昌黎葡萄酒业的质疑。其实,造假事件的背后,最终轰然倒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品牌,还会使整个行业的信誉蒙羞。种种现象表明,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反思发展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已是迫在眉睫。
“说到底,问题的本质还是监管的失控,不是葡萄酒本身的问题。”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技术委员会一位委员对《华夏酒报》记者说,这次假酒曝光事件,对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当地监管部门也是一个警示。
目前,中国葡萄酒产业正朝着一个规范的方向发展。然而,造假售假现象的屡禁不止,给正在成长的葡萄酒行业带来了无尽的伤害,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曾指出,随着外来竞争的愈加激烈,上述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对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影响也许是致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葡萄酒企业以失败而告终,打败我们的将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2002年以来的多次葡萄酒行业质量问题曝光已经证明,因质量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有可能导致一个品牌、一个产区一蹶不振。特别在进口葡萄酒不断鲸吞中国市场的今天,中国葡萄酒更加经不起一再的信任危机。在保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尽快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品质,才是分享中国葡萄酒行业高速发展果实的正道,更是固守和扩大国产葡萄酒阵地的王道。
质量分级体系依然缺失
对于葡萄酒的质量分级,我国尚缺失对其的质量分级制度。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始终备受关注,而又难以实施。尽管如此,建立葡萄酒质量等级制度,仍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不能绕过的历程。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分级制度,都是企业自行建立的,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官方进行的葡萄酒质量分级只有合格与不合格,在合格的葡萄酒里没有进一步的等级划分。这就为消费者选择葡萄酒产品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市场上的葡萄酒产品名目繁多,价格差距又很大,这对于原本就不成熟的中国消费者,选购国产葡萄酒时的感觉完全可以用无从下手来形容。
企业的葡萄酒质量分级混乱,市场上广告宣传与标注不规范;消费者对于葡萄酒产品质量的判断无所适从,为不规范生产的企业、不合格的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葡萄酒质量分级制度和产区体系的缺乏致使监管乏力。实施葡萄酒质量分级制度,可以规范和引导我国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葡萄酒产业的整体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来推动我国葡萄酒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