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西班牙葡萄酒
现在西班牙是整个欧洲最有性价比的葡萄酒产地之一,也是在旧世界葡萄酒中最前卫的国家,他们不受传统的制约,越来越像堂-吉诃德,敢想,敢做,在法理之内,可以根据客户或者市场的需求,出品丰富多彩的葡萄酒。
西班牙葡萄酒
两年一度的西班牙国家葡萄酒展(Feria Nacional Del Vino,简称Fenavin)2011年展会于5月10日至12日在雷尔城(Ciudad Real)举行,作为主要参展团之一的西班牙拉曼恰贸易促进协会(Foreign Trade Institute of Castilla-La Mancha)为了拓展中国市场,宣传当地的葡萄酒,邀请了国内30多位业内人士出席,我也作为应邀的嘉宾之一再次深入考察了西班牙葡萄酒的现状。
热情的主人安排我们住在有2000多年历史的托雷多(Toledo)古城,这也是拉曼恰的省府,虽然只有5万多的人口,却是欧洲历史名城,公元前192年就有罗马人驻扎,公元527年西哥特人统治西班牙,并在该城定都。公元711年,它被阿拉伯人攻陷,成为战略要塞及都城,1085年又为阿方索六世收复,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首府和全国主教中心,直到1561年费利佩二世迁都马德里,才开始衰落。
展会前,我们在协会的安排下拜访了10多家较出名的酒庄,协会的负责人还数次宴请并对当地葡萄酒作了专题的讲解。在3天的时间里,我们每天都要品尝超过200款葡萄酒,这也增强了自己对于西班牙葡萄酒的理解。
西班牙葡萄酒概况
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从销售金额来说,法国肯定排第一;从产量来说,则法国与意大利在伯仲之间;就种植面积来说,则是西班牙排第一,达120万公顷。
通过实地的考察,我发现西班牙虽然种植面积排世界第一,但产量及销量均落在法国与意大利之后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种植的密度低,树与树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二是酒液大量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被制成欧盟酒;三是相当比例的葡萄被当作烈性酒的原料。当然,此结论可能有盲人摸象之嫌。
欧盟将所有的葡萄酒分成两个档次:餐酒(Table Wine)与优质酒(Quality Wine),这种源于法国的分类方式也被西班牙政府借鉴并使用。这两大类酒又有五个级别,西班牙政府规定必须在酒标上明确显示,以便买家仅从酒标就可以大致地判断出酒的风格与价位。
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传统的酿造方式是浸皮的时间比较长,在美国橡木桶中熟成的时间也比较长,于是在法定产区(Denominacion de Origen,简称DO)的葡萄酒中,又会根据在橡木桶中熟成的时间分为四个档次,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其档次同样也必须在酒标中明确标示—
Vino Joven:上市前至少熟成一年,但没有经过橡木桶的酒;
Crianza:红葡萄酒上市前至少熟成两年,其中至少半年在橡木桶,白葡萄酒或桃红葡萄酒则至少一年熟成;
Reserva:珍酿级,红葡萄酒上市前至少熟成三年,其中至少一年在橡木桶,白葡萄酒或桃红葡萄酒熟成至少两年,其中至少半年在橡木桶;
Gran Reserva:特酿级,红葡萄酒上市前至少熟成五年,其中至少两年在橡木桶,白葡萄酒或桃红葡萄酒至少需熟成四年,其中至少半年在橡木桶。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四个词句在西班牙是有法律责任的,必须经过原产地控制委员会(Instito de Denominaciones de Origen,简称INDO)核准才能标注在酒标上,而其他国家出于销售的目的,有的酒厂也会将Reserva或者Gran Reserva印在酒标上,其实并没有经过橡木桶,或者只是短暂地经过橡木桶熟成,比较普遍的是智利的葡萄酒,我见过出厂价格在1美元左右的葡萄酒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也标上Reserva,所以读者不要受误导。
西班牙标志性的葡萄品种是Tempranillo(天普拉尼罗),有意思的是西班牙有许多方言,这点跟中国相似,故此这种葡萄也有不同的名字,而且标在酒标上都是合法的,比如在加泰罗尼亚地区(Catalonia)叫“Ull de Llebre”,直译是“野兔的眼睛”;在斗罗河区称为“Tinto Fino”(天罗菲诺)等等,总共有十几种叫法。
这种葡萄容易种植,既能做便宜的普通餐酒,也能出品顶级的佳酿,价格从1欧元到过百欧元不等,一般来说都带有红色水果风味,中等或重酒体,采用传统方式酿造的Reserva或者Gran Reserva级别的,会呈现草莓及覆盆子的香气,当然还有橡木桶本身带来的香草和烘烤味。
品尝西班牙葡萄酒,如果不尝试Tempranillo,就像在中国喝啤酒却没有喝过青岛一样。
在国家酒展3天的时间里,通过跟西班牙各地酒商的密切接触,笔者更加直接地体会到西班牙葡萄酒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当地仅葡萄品种就有600多种,其中引进到中国的估计不会超过20种,而且从分类来说,虽然西班牙仍属于旧世界,但是,酒庄主及酒商思想却十分开放,他们愿意学习并接受新的技术与方法,既用美国橡木桶,也用法国橡木桶,两者混用也极普遍;在酒标的设计方面,就更趋向于新世界的风格了,可以说不拘一格,精彩纷呈。
出于销售的需要,西班牙人更是不耻下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积极学习法国的酿酒技术,在法国人爱米里-培诺教授(Emile Peynaud)的带领下,开始追求生产更成熟、果味更浓郁的葡萄酒,现在排名靠前的大酒厂或酒庄,基本上都已经告别传统,更喜欢采用法国橡木桶进行相对较短时间的熟成方式,以保持饱满的果香。
愿意接受新事物当然是好的,可是也有隐忧:许多酒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为客户做任何事情,比如说低端的酒,却可以设计出富丽堂皇的酒标,用上好的橡木塞,必须标明的酒的级别印在背标不起眼的角落等等。这些是许多法国酒庄不愿意做的,所以,在选购西班牙葡萄酒时,读者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一定要看清楚级别才作决定。
拉曼恰产区(La Mancha Do)
拉曼恰自治区位于梅塞塔高原(Meseta),是西班牙最大的葡萄酒产区,基本上也是便宜酒最多的产区。我这次西班牙之旅就是该产区贸促会资助的。加上其他产区邀请的嘉宾,此次观摩酒展的中国内地进口商及专业人士共有50多人,组成了最大的外国团队。中国代表团之所以备受瞩目,除了对中国经济及葡萄酒市场的潜力普遍看好之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西班牙糟糕透顶的经济状况。
负责接待我们的拉曼恰地区贸促会负责人坦言,西班牙的经济已经跌至历史的最低点,超过20%的失业率在发达国家独占鳌头,主权债务危机不亚于希腊,实体经济举步维艰,房地产泡沫已被刺破。对于当地葡萄酒业者来说,没有比强劲上升的中国内地市场更有吸引力的了。
在拉曼恰,四处可见的标志就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以及被他当做巨人的风车,当地人自豪地称拉曼恰是堂-吉诃德的故乡,故此,拉曼恰贸易促进协会的标志正是骑着瘦弱的老马“驽难得”(Rocinante),披盔带甲,手持长矛的堂-吉诃德。
拉曼恰的葡萄酒占西班牙葡萄酒总产量的50%,葡萄种植面积达60万公顷,占欧洲的17.6%、全世界的7.6%,因此,葡萄酒也是拉曼恰自治区最大的经济支柱。
受气候的制约,这个产区难以生产极佳质量的葡萄,散装酒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直到1996年西班牙政府允许葡萄园采用灌溉设施,质量才逐步提高。该协会主席马丁先生更是雄心勃勃,近年来主攻中国市场,2010年曾亲自带队到中国各大城市举行轮展,包括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盛大午宴及品尝会。酒展中,我非常认真地品尝了几乎所有参展的拉曼恰产区的葡萄酒,希望从中挖掘到高性价比的好产品,但很坦率地说,没有太大的惊喜。
拉曼恰红葡萄酒品种虽然繁多,实际上用来酿酒的,常见的也只有十几种,总体而言,都是走中低端的路线,最低端的葡萄酒甚至有纸盒包装的(利乐包,1.5-5升装),素质一般,胜在价格低廉。记得有一家酒厂的总经理对中国团非常热切,坚持要我们品尝其生产的所有葡萄酒,我几次想离开,都被热情地按住,最后他问我意见,我说喝到的只能算是葡萄酒了,太低价格的葡萄酒摊上运费与48.2%的综合税率,到中国实际上没有价格优势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拉曼恰没有出色的葡萄酒。酒展前后,我们也被安排参观当地的一些高端酒庄,这些酒庄基本上也采用法国橡木桶,问题是跟西班牙其他产区相比,其价格并没有任何优势。同样的性价比之下,经销商会倾向于选择更出名的产区,比如众所周知的里奥哈(Rioja)。
但如果从散装酒的角度来看,拉曼恰的葡萄酒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关键是这个产区之前的宣传力度不足。实际上,去西班牙之前,我想通过网络或图书来找当地相关的资料,却发现信息少得可怜,业内最流行的两本葡萄酒专业书籍—台湾林裕森著的《葡萄酒全书》及英国葡萄酒大师休-约翰逊与杰西斯-罗宾逊著的《世界葡萄酒地图》,在介绍西班牙葡萄酒的章节中对当地都是一笔带过,这跟拉曼恰作为西班牙最大产区、世界上最大葡萄园的地位严重不相符。
当地葡萄酒的唯一亮点,是白葡萄酒性价比相当高,特别是一种叫阿依伦(Airen)的白葡萄所酿之酒,香气怡人,入口清爽,价廉物美,在1欧元左右就有许多不错的选择,到2欧元以上,甚至可以是经过橡木桶短暂陈酿的了,更加有饱满的果味,在中国沿海地区用来搭配海鲜,效果应不逊于霞多丽。由此看,拉曼恰葡萄酒依托堂-吉诃德的形象,以亲民的路线,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是大有可为的。
通过3天高密度的品尝,笔者得出的结论是:西班牙是整个欧洲最有性价比的葡萄酒产地之一,同时,也是在旧世界葡萄酒中最前卫的国家,他们不受传统的制约,越来越像堂-吉诃德,敢想,敢做,虽然有时候做的方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在法理之内,可以根据客户或者市场的需求,出品丰富多彩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