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07-19
葡萄酒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07-19
7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其和农业部联合制定的《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促进葡萄酒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障质量安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从7月1日开始实施的《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到《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葡萄酒行业的重视,中国葡萄酒行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量体裁衣,彰显中国风格产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西北、东北、云南、黄河故道等多个葡萄酒特色产区。各产区由于土壤、气候、地貌等不同特点,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种植方式和葡萄酒产品。
《规划》中指出,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及优势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提高自主品牌比例;鼓励东部地区根据本区域自然条件形成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西部地区葡萄酒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到20%。骨干企业普遍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种植、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稳定可控的原料保障能力达到50%以上。
在以宁夏产区、甘肃产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近几年,宁夏、甘肃等地纷纷将葡萄种植作为当地的重点产业,创造条件,谋求当地葡萄酒产业的“跨越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规划,到2020年,在贺兰山东麓形成总规模达100万亩的葡萄产业带。
甘肃也提出力争2012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到2017年,达到40万亩左右;到2020年,达到50万亩左右。截至2011年底,甘肃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18.5万亩,比2010年增加4.5万亩,增幅达31.7%。
著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认为,甘肃、宁夏等地人工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气候也较为干燥,葡萄种植从东部向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但如果葡萄种植面积扩张过快,可能就会出现无法消化的状况。此外,在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方面,是否选用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葡萄品种非常关键,往往需要在对相关条件进行考察、试验后才能进行大面积种植推广。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业内人士一致看好西部产区,随着葡萄基地的逐步扩大,具有西部特色的葡萄酒也逐渐出现。宁夏的贺兰山、加贝兰等品牌已经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好评。
与西部自然环境不同,东北地区的山葡萄品种是最大的特色。从1998年到2002年底,东北地区的山葡萄酒红遍大江南北,年销售额超过5千万元的企业达10多家。
然而由于盲目过度的发展,造成原料紧缺,一些不法经营者开始采用“三精一水”制作所谓的葡萄酒,以低价大肆冲击市场,结果造成全国葡萄酒市场的混乱无序,于2002年12月被媒体曝光。至此,整个山葡萄酒行业遭遇重创,进入发展低谷。经过吉林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产业集中发展区的 努力,2004年以后,吉林省葡萄酒生产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
随着葡萄酒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多元化的风格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而作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山葡萄来说,其独特的口感和风格势必能够拥有自己的市场。“十二五”期间,将是东北山葡萄品种提升自身定位的最好机会。
作为东部产区的代表蓬莱,近几年的发展目标性也越来越强,蓬莱葡萄与葡萄酒局副局长纪春梅对《华夏酒报》记者说:“蓬莱致力于打造成为像美国纳帕山谷一样集观光、旅游、品酒和销酒为一体的葡萄产区。”对于昌黎、怀柔等其他东部葡萄酒产区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模式。
保障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文化
此次《规划》中提出的“四个工程”是葡萄酒“十二五”规划的亮点,这“四个工程”特别对原料保障、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和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葡萄酒原料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鼓励加强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与砧木选育;葡萄酒行业科技创新工程则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关键设备自主化。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些和葡萄酒相关的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工程要求建立葡萄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企业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葡萄酒质量标准体系和建立企业诚信服务体系。无论是原料的保障还是科技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为生产高质量的葡萄酒奠定基础,这对于葡萄酒来说都是硬性的条件。
随着葡萄酒市场的规范,在优胜劣汰中,葡萄酒的质量会越来越好。作为葡萄酒的软实力,品牌文化建设也不容忽视。品牌文化建设工程鼓励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特别要结合各区域历史、民族、饮食等文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在中国兴起之初,通常是西餐厅的主要酒种,吃西餐喝葡萄酒,似乎只有这两者才是完美的搭配。然而,近年来在中式餐厅,葡萄酒也已经成为消费者最普遍饮用的酒种之一,这样的转变为打造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已经逐渐习惯于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选择和饮用葡萄酒了。
目前,在各产区已建成的酒庄中,欧式风格的酒庄仍是主流,但也是在最近几年,逐步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酒庄,受到了中外葡萄酒爱好者的喜爱,比如山西的戎子酒庄、蓬莱的国宾酒庄。
当然,建筑风格、包装等只是中国文化的外在表现,真正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东西还是来自于葡萄酒本身,即在中国的土地上种植和当地风土相吻合的葡萄品种,并最终酿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美酒。
《规划》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意味着国家对于葡萄酒文化建设的重视。未来,具有中国风格的酒庄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兼并重组,行业整合步伐加快
《规划》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2家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每个主产区培育建成1个~2个具有产区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结合此前工信部发布的《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未来葡萄酒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在起初阶段,兼并和重组应该是主流,也就是“欲要发展,必先洗牌”。
据了解,2010年,我国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8家,葡萄酒工业企业前30强产量占葡萄酒总产量的43.4%。葡萄酒龙头公司张裕2011年营业收入为60.3亿元,同比增长21%;另一葡萄酒龙头企业中粮长城所属中国食品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1年长城葡萄酒销售收入约为36.93亿港元,同比增长18.6%。
业界认为,从规划目标看,葡萄酒龙头公司“十二五”快速增长可期。根据规划要求,张裕至少要保持当前约20%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十二五”末收入过百亿;而长城则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才能达到,除了市场拓展之外,收购兼并应是另一途径。
《规划》指出,葡萄酒行业“十二五”的主要发展任务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同时,大力推动优势葡萄酒产区品牌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诚信度高、特色鲜明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重视对葡萄酒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民族品牌。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实施行业整合,将以产品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品牌文化贯彻到产业链的各环节,建立集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结构模式。
工信部发布的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中明确要求,实施葡萄酒行业准入管理制度,防止葡萄酒生产加工项目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换言之,凭借《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国内大量资质较差的葡萄酒企业将被挡在门外。可以预见在未来两年时间内,整合兼并将成为主线。
为此,业内专家认为,随着葡萄酒领域两大规范性文件的出台,葡萄酒行业内的整合将会加快,有利于肃清不规范企业,对目前已具规模的葡萄酒企业进一步发展则有利。
落实细节,确保规划如期实现
在《规划》中制定的行业发展目标是,到2015 年,葡萄酒产量达到220万千升,比2010年增长100%,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达到600 亿元,增长85%,年均增长13%;利税120亿元,增长88%,年均增长13%。
与2010年我国葡萄酒的实际产量和销量相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几乎都是翻番,而从2011年的实际市场销售情况来看,无论是国产葡萄酒还是进口葡萄酒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保证葡萄酒销量和产量同步增长?如何落实《规划》对原料、质量、创新以及文化的要求?这些问题都将需要产区政府和企业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规划》中对中国葡萄酒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很明确,但如何确保目标的实现才是关键。《规划》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农业部负责本规划的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推动形成部门、地方、行业组织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规划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的实施工作,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