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阀门行业40%生产能力放空
那么,阀门制造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呢?
加强联合重组
据介绍,目前我国阀门生产企业约有5000多家,但大多起点低,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只能参照国外的一些产品结构和样机,做一些消化吸收的工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科研人员组成及经费投入情况来看,目前国内阀门行业科研人数不到职工人数的10%,科研经费的投入小于年产值的3%;在国外,科研经费的投入达到年产值4%的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生产。其次,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每人每年13.8万美元,日本每人每年9.5万美元,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只有3万元人民币。落差如此之大,国内阀门制造企业也就无法在市场上产生震憾力,与同行业国际知名企业的竞争就更加困难。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来实现企业的资本扩张,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徐炜说,近年来,外资正加速进入中国阀门行业,并且开始对国内企业进行整合,旨在采取拳头方式同国内企业进行竞争。比如,美国沃茨工业集团先是出资2150万美元并购浙江台州时达水暖制造有限公司,随后又斥资2500万美元在天津塘沽国家海洋高新技术园区兴建天津沃茨阀门有限公司。沃茨的这种做法在当今国际经济领域比较流行,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内阀门行业发展的方向。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国内阀门行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打造出若干个产值超过5亿乃至10亿元的企业集团。
调整产品结构
从产品情况来看,我国阀门行业目前已经能生产十几大类产品,如闸阀、截止阀、球阀、蝶阀、安全阀、止回阀、节流阀、旋塞阀、减压阀、隔膜阀、疏水阀、紧急切断阀等,最高使用温度达到570℃,最低为-196℃、最高压力为600Mpa,最大通径达到5350毫米。
尽管这些产品有力支援了国内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内高端阀门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而国产阀门大都属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很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阀门市场成交额高达500亿元左右,其中100多亿元的市场却被国外阀门企业占领。以西气东输为例,主干线所需大量阀门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在西气东输支线招标中,国内只有成都乘风阀门公司、四川自贡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中标。
痛定思痛。民族工业要振兴,阀门行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实施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要大力研制开发一些技术含量高、劳动附加值高、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阀门产品。如控制阀门和自动阀门类包括调节阀,三通合流阀、三通分流阀,安全阀;球阀类包括金属硬密封全焊接,高参数大口径阀以及电站超临界C12-A合金钢阀门等。针对这些高水平阀门产品的研发,专家建议:一是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如开封高压阀门厂和中科院下属的三维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站锅炉主蒸汽调节阀,替代进口;二是采取国外合作或技术引进的形式,如四川自贡高压阀门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意大利辛比隆公司的技术,大大缩短了国产球阀产品与国外的差距。除此之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设立研发机构,独立研制开发新产品。
扩大产品出口
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阀门分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们阀门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约有40%的生产能力放空,面对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推行多元化销售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当前国际阀门市场每年大概出口阀门约60亿~70亿元,中国年出口阀门1.5亿元,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的2%,由此看来,海外市场潜力很大。
那么该如何开拓这个市场呢?业内人士认为,开辟国际市场首先要注重外贸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会经营、懂外语的外贸专业人才加盟;其次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捕捉商机;第三可以与国内一些外贸公司合作,利用其渠道扩大出口;第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境外设点销售或开办工厂。在这方面,山东益都阀门厂和苏州526厂都较好地实现了向海外市场扩张,出口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缓解了国内市场订货不足的矛盾。此外,开辟国际市场还要注重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选准出口产品。当前阀门出口主要集中在通用阀门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此外毛胚铸件等半成品,出口前景也很好从出口情况来看,大多集中在民营、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份额越来越少。据不完整统计,我国现阶段阀门行业资产比重,民营占40%,国有30%,其余为三资、军工类企业,预计今后几年民营和三资企业所占份额会进一步扩大。
从民营阀门企业近年来发展情况来看,浙江温州地区最具代表性,且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如开维喜、伯特利、五洲、超达、宣达、良精等企业集团的出现,标志着民营阀门企业开始“扳向”中高端市场。当前阀门行业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大都包袱沉重、机制不活、经营困难,但许多企业仍具设备、人才、技术、品牌等优势。对于发展迅猛的民营企业而言,尽管不存在机制上的缺憾和历史包袱,但其发展过程要注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实施管理创新,避免落入“家族式”和“家长式”的管理俗套。